您的位置: 國際合作>創新園區>

五方面推動高新技術産業園區創新發展

發佈時間:2020-10-26 11:14:47  |  來源:瀟湘晨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白雨

編者按: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謀劃好“十四五”時期發展十分重要。在“十四五”規劃即將出臺之際,中國生産力學會部分戰略專家圍繞“十四五”規劃中一些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展開深入研究,並形成了重點內容和討論成果。


我國高新區經過30多年發展,成為國家創新高地、産業高地、人才高地。2019年,169家國家高新區聚集了8.1萬家高新技術企業,佔全國35.9%;企業研發支出8259億元,佔全國一半;每萬人擁有有效發明專利388件,是全國平均水準11.3倍;實現生産總值12.2萬億元,佔全國12.3%。


隨著我國進入高品質發展階段,對高新區提出了新要求,園區也面臨轉型升級的新挑戰。


創新生態服務水準需要進一步提升。我國科技園區普遍存在重建設、輕運營的共性問題,園區運營企業資産重、服務輕,專業科技服務機構數量不足、水準不高,資本追求快速變現、缺乏耐心,科研成果轉化與創新孵化、政策最後一公里落地和空間成本等方面也存在短板。建議政府加大對科技服務行業的政策支援力度,扶持科技創新“耐心資本”發展壯大,大力發展普惠性、政策性科技金融服務。


産城融合水準需要進一步提升。過去科技園區一般與城市中心距離較遠,教育、醫療、住房、交通等城市配套不足。目前出現了“科技回歸都市”的新趨勢,創新資源向發達城市、城市中心聚集,但由於中心城市土地産權、房屋屬性等問題,難以滿足創新需要。因此,建議一方面加大對建成園區周邊的公共服務配套力度,另一方面擴大創新政策覆蓋範圍,向中心城區延伸。


硬科技孵化能力需要進一步提升。高新區創新創業資源豐富,創新産出還有很大潛力。建議政府系統梳理“卡脖子”領域的共性技術短板,通過規劃和政策,引導更多市場主體提供共性技術服務,提升園區硬科技孵化水準。


國際化發展水準需要進一步提升。我國高新區國際化創新氛圍不濃,國際人才比例很低,國際化程度仍然不夠。建議從全國層面進一步優化外籍科技人才來華發展的身份管理和教育、醫療、交通、住房等配套政策,建立與國際接軌的生活服務體系、社會保障體系。


園區體制機制需要進一步完善。各地高新區運營管理水準參差不齊、缺乏協同、融資渠道不暢,建議國家積極鼓勵各地高新區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園區運營主體並購重組等方式,提升園區整體運營管理水準。同時,加快園區基礎設施REITs等政策試點落地,進一步完善園區融投資模式。

(作者係中國生産力學會副會長、中關村發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