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千載元坑·古韻新聲”音樂節
暨元坑古鎮第二屆沉浸式傳統漢俗文化周
即將於9月26日隆重舉行!
本次活動融國潮音樂轟趴、萬人漢服巡遊、
傳統漢俗文化體驗、美食文創集市等內容于一體。
今天,小編就帶大家去品一品元坑古鎮的特色廊橋宴,
探秘隱藏在這一道道菜品中的背後故事!
百米廊橋 品佳肴
一橋橫臥碧溪上, 閒雲閣影水悠悠。
百年霜雪百年骨, 幾度風雲幾度秋。
一道美食 一則故事
元坑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貫穿全境的金溪歷史上是入閩的主要水運通道之一。故元坑先民有的是遷入閩地的吳越王族、有的是榮歸故里的達官顯貴、有的是富甲四方的百萬商賈……這些官員名仕、富甲巨賈,生活富足,吃食講究,為元坑留下了許多令人垂涎三尺的美味佳肴。
元坑燒饅—入鄉隨俗的蘇州糕
元坑人辦大酒、請親家、請女婿、請外婆等,要吃嫩席。除了菜必須高級,還要有多道的糕餅點心。吳氏祖先延陵王季扎原居蘇州,一個蘇州美點“蘇州糕”每塊10釐米*15釐米。一塊蘇州糕至少半斤重。元坑人的習慣這頭一道點心每人是三塊,由於量太大,以就進行改革,把蘇州糕的料分成小粒,每粒一小兩,然後用扁肉皮包好蒸熟,裝盤上桌,既省工又省線,且裝盤更雅氣。既然改革了就不叫蘇州糕,而叫“燒饅”。
蒜燕底—美味而平價的“燕窩”
相傳唐懿宗年間來元坑定居的王府司馬廖鎮和廖業、後晉天福年間來元坑定居的上柱國公吳珮等高官辦酒宴,第一道菜是“燕窩”。由於價格高昂,後代對此道菜進行改革:用形似“燕窩”的元坑土粉炒蒜葉、肉絲等做墊底,在其面上再放一點點“燕窩”。結果墊底的粉條色、香、味、口感俱佳,久而“蒜燕底”就取代了燕窩,成為元坑一道特色美食。
芙蓉蛋—親家沒吃過的美味
元坑的酒席有分“粗席”“嫩席”。請貴客用嫩席,芙蓉蛋就是一碗嫩席的菜。相傳乾隆年間東郊拔貢,陳仁鈞娶秀水朝議大夫(四品官)張五雲之女為妻,結婚當晚本地習俗要辦大酒請親家,這個親家官居四品是個知府,什麼山珍海味都吃過,陳家想做一碗與眾不同的、高級的嫩席之菜,於是就有了這道芙蓉蛋。這碗菜的特點是外觀晶瑩剔透,味甜如蜜,質嫩如豆腐腦。
元坑小胖蹄—美味見者有份
“元坑小胖蹄”是在閩菜“蹄包”的基礎上改良形成的另一美食,當地陳、吳、蕭三大姓始祖皆原居福州後定居元坑,“胖蹄”的發源地就是福州。後發現以完整腿包為原料製作的“蹄包”不易分餐,就從改良原料和制法入手,研發出肥而不膩,瘦而不澀,香甜可口,嚼之即化,老少咸宜的“元坑小胖蹄”。
元坑糍粑—來了就要吃飽
元坑習俗辦酒席,菜的碗數有限,做東家的擔心客人吃不飽,所以在宴席的開頭安排一盤糍粑。結尾安排一碗元坑面。這二道菜不算正席菜的碗數,意想不到的是這兩道不算菜的菜都成了元坑的名菜。特別是糍粑,常常是吃完一盤還要添一盤。
元坑筷子面—越吃越好吃
“元坑筷子面”是改良型的福州切面,因每根麵條粗似筷子而得名,當地人也稱“元坑粗面”。其面筋強、煮時不糊,吃時耐嚼,越嚼越香,隔餐翻煮味道更佳。
歷史上元坑人多數是過農耕生活,他們吃食多數只求溫飽。但他們也想改善生活,特別是逢年過節都想做幾樣好吃的東西,為此就出現了許多別有風味的元坑美食。
鼠麹粿—包裹著孝心的清明粿
張生的二老患有慢性難治之病:哮喘病和糖尿病,醫生教他用鼠麹草熬水給父親服,可定喘止咳。用野艾熬水給母親喝可降血糖。張生十多年堅持用此二劑草藥給父母治病,後來父母都活到七十多歲才去世。張生心想父母的病是無法根治的,死後如果再發病怎麼辦呢?於是用鼠麹草和白粿製成鼠麹粿和艾粿去掃墓,想不到成為一種色、香、味、口感俱佳,藥食同源的節令美食。因是清明時節特製的粿,所以美名其曰“清明粿”。
燈盞糕—九村與秀水的融合
有一年七月半,有一個九村嫁到秀水的媳婦,把娘家送的豇豆浸透,拌到米漿裏蒸糕,蒸出“豇豆糕”左鄰右舍吃了都叫好。它保留了秀水米糕的柔韌和微甜,又增加了九村豇豆的柔軟和清香,比單純的米糕更好吃,因此家家戶戶都學著做,使豇豆糕成為七月半的一道美食。
楂糍—愛與團圓
傳説從前有一個孝子,他的母親患精神病,經常離家出走。冬至這天母親又出走,孝子做了楂糍,拿幾粒給母親吃,母親還想吃,孝子説家裏還有很多,你跟我回去吃。母親主動地跟他回家,母親有楂糕吃很高興,不知何故精神病好了。村人也學著在冬至這天做楂糍吃,認為孝子的母親是吃了楂糍,交上好時運,病才好,從此楂糍成為元坑冬至傳統美食。
此外還有芋餃、芋面、南瓜餅、地瓜餅、豆腐腦、元坑豆腐等特色民俗小吃。
元坑的美食,不僅色香味俱全,且每一道都可以説道半天~關於元坑美食的探秘,不止於此,更多故事不妨約上家人好友一起到元坑廊橋宴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