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食尚中國>達人菜譜>

舌尖上的七夕:讓美食也傳遞愛與浪漫

發佈時間:2020-08-24 13:50:57  |  來源:中國婦女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劉紅

原標題:“七夕節”:從“女兒節”到“中國情人節”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小時候的七夕,就是媽媽、外婆講的牛郎織女的美麗神話。七夕這一天,仰望星空,遙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那時的我頓覺生活浪漫而美好。

如今的七夕,也是屬於“有情人”的節日,買買買、送送送,表愛達意。自從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開始,“七夕節”逐漸坐實了“中國情人節”“東方情人節”的席位。

每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産都有其獨特魅力,就像是種在土地上的文明之花,需要精心呵護,更需要了解和傳承。2020年的“七夕節”要比往年來的晚一些,這是每兩到三年來一次的閏月“搞的怪”。在8月25日“七夕節”來臨前夕,讓我們走近它的“前世今生”。

七夕:天上“牛郎織女”相會,民間“女兒節”乞巧

“重日”在中國古代被認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這“七重”列為吉慶日。七夕也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日晩上舉行,故名“七夕”。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巧夕等,是中國民間別稱最多的傳統節日。牛郎、織女二星,分別代表耕作和桑蠶,而將牛郎織女轉化成神話故事則在漢代,漢武帝在長安打造的一對牛郎織女塑像如今還在。七夕逐漸成為以牛郎織女為背景的乞巧節日,初創于東晉,興盛于唐代,鼎盛于宋元,豐富於明清。

早在南北朝時代,“七夕節”的風俗就已形成:搭建綵樓,女人們在綵樓裏擺設瓜果,焚香祭祀牛郎織女雙星,向織女“乞巧”;組織月下穿七孔針的比賽;一旦有蜘蛛在作為祭品的瓜果上結網,便寓意福慶綿延。

乞巧。最早記載七夕“乞巧”習俗的是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唐朝詩人崔顥亦有“長安城中月入練,家家此夜持針線”的詩句,描述的就是七夕這天,無論貴妃還是平民女子,無不執行著穿針引線的“乞巧”儀式。

所謂“乞巧”,實為鬥巧。指未婚女孩們在月下進行穿針比賽,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穿不過的叫輸巧,輸的女孩要送禮物給贏者。明清兩代在七夕又多了一項投針活動,繡針投于水,浮在水面,驗水底針影,以辨真巧。

喜蛛。蜘蛛好比織女,南北朝時期興起一種活動,把蜘蛛放進盒中,第二天觀看蛛網,比誰的蛛網密者為“巧”。

生巧芽。就是提前7天用綠豆、黃豆或豌豆在碗裏生豆芽,七夕那天比誰的長得高而好看。

由於我國地域遼闊,各地都有不同的七夕風俗。比如廣東稱七夕為七姐誕,相傳七仙女曾在鳳眼果裏躲避老虎,因而以此果作為祭品;廣西一帶,七夕要到河裏沾沾七姐下凡時洗澡水的仙氣;閩南和台灣的七夕,民間要為15、16歲的少年行成人禮,還要拜床母。

七夕對亞洲鄰國也有影響,日本、越南和朝鮮半島都有七夕節。畢淑敏在《藍色天堂》裏寫道:據説,“七夕節”是在中國古代傳入日本的,在日本原是朝廷貴族的祭祀活動,又稱“乞巧奠”。從江戶時代開始,逐漸成為一種民間慶祝活動。每年這個時候,大人和孩子都會聚在一起,在五顏六色的長條詩箋上,寫下願望和詩歌,連同用紙做的裝飾品,一起挂在自家院內的小竹子上,此外還要在院子裏擺上玉米、梨等供品,請求織女星保祐自家女孩的書法、裁衣等手藝能有所進步。

舌尖上的七夕:讓美食也傳遞愛與浪漫

中國美食文化源遠流長,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專屬食物,七夕也不例外。

吃“巧果”:一些地區七夕時興吃“巧果”,就是油炸麵食。北宋《東京夢華錄》中描述,七夕吃的小點心,是不分節令都有的。比如紹興一帶的巧果,就是北方過年吃的排叉。老南京人七夕吃的江米條(京果),如今也是任何季節都能吃到。山東民間則是用模具製作的焙烤面點。

除了吃“巧果”,七夕當晚還要在月下襬上供桌,置茶酒果品和香爐,對月祭拜牛郎織女。也有女子為男子製作巧果,一來顯示自己的心靈手巧,二來表明自己的心意。

吃巧芽面:做巧芽面用的豆芽,要提前7天生發,待豆芽長至兩三釐米長,便可做手捍麵。

吃雞:傳説牛郎織女每年只有在七夕才得以鵲橋相會,而當雄雞報曉時,他們就不得不分開了。古時人們為祈禱有情人永不分離,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隻雞,天亮之時公雞就不會報曉了。

吃“花瓜”:七夕可是巧婦們大展身手的好機會,把瓜果雕刻成各種奇珍異獸,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吃五子:五子就是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寓意多子多福。

吃餃子:七夕閨蜜們一起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3個水餃裏,乞巧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説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吃素面:在日本,七夕傳統食物是素面。素面,據説是從中國傳來的“索餅”(指麵條)演變而成,也可看作是銀河或織女的紡織線。煮素面,配上與七夕有關的配料更好。將秋葵切成圓片,切口會變成星形,很適合七夕;將胡蘿蔔、黃瓜等用星形模具切出小片並分散撒進素面裏,就會形成閃爍著各色星星的“銀河”,被比作織女和牛郎,配上孩子們喜歡的火腿、魚糕等,食欲大振。

“七夕節”本是中國古代女性的節日,在歷史的發展變化中,男女愛情也融入其中,體現出人們對美好真摯情感的嚮往和追求。因為有了“牛郎織女”的愛情傳説,七夕也逐漸從“女兒節”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産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但我國目前僅一些農村地區還保留著相關七夕風俗,而“乞巧”活動已經淡化,所以七夕節的文化內涵還需進一步加以挖掘、保護和強化。期待這個美好浪漫的中國傳統節日,能融入更多現代元素,更好地傳承和發展。(木易)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