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焦點關注>創新資訊>

以雲為帆 以夢為船 破浪前行 —2020全國結核病學術大會全主會場報告集錦

發佈時間:2020-08-10 17:38:55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周思楊

8月7日,由中華醫學會、中華醫學會結核病學分會主辦的2020全國結核病學術大會開幕,拉開了線上結核病學術周的精彩之旅。開幕式之後的主會場大會報告歷來是重頭戲,儘管本次大會以雲集會的形式召開,但豐富和精彩的程度更勝往年。


帶來開場重磅報告的是國家衛生健康委疾控局結防處的劉海濤處長,他從宏觀政策的角度對今年4月剛剛下發的中國結核病預防控制工作規範(2020版)進行了解讀。指出新的規範是在十三五結核病防治規劃、健康中國行動、遏制結核病行動計劃(2019-2020)框架下進一步規範工作、細化技術和操作的工作指南,明確了各項政策措施誰來做、做什麼、如何做的問題。劉處長首先介紹了規範制定的國際、國內背景,又對“機構與職責”、“結核病預防”、“實驗室病原學檢查”、“患者發現”、“患者治療”、“重點人群結核病防控”等重點章節進行了詳細解讀。最後指出下一步工作的一些設想,包括要對結核病控制的新時代、新形勢和新需求進行評估、要進一步夯實規範診療和工作品質、要探索醫保模式降低患者負擔、要加強防治網路和學科建設。

本次大會還邀請到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公共衛生醫療管理處的黃欣處長做“常態化疫情防控形勢下加強傳染病醫療管理的思考”的報告,黃處長圍繞前期開展的抗疫相關工作,對傳染病包括結核病防控的共性問題進行了交流。黃處長首先以時間線條介紹了我國新冠肺炎防控和醫療救治工作的成效、重要措施和成功的經驗,介紹了國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加強重大疫情救治五個能力(發熱門診“早發現、早隔離、早報告、早治療”能力、可轉換病區(包括ICU)收治能力、實驗室檢測能力、廢物處置能力、急救能力)建設和三個保障(重大疫情救治基地保障、應急醫療物資保障,應急醫療資源預案保障)。對於未來,黃欣處長提出包括一套體系、一支隊伍、一種工作模式、一組技術規範、一些列保證措施在內的“五個一工程”。鼓勵大家直面問題,明確未來發展思路,堅定信心,鼓足勇氣,克服困難,爭取更大勝利。

李亮主任委員同樣帶來關於新冠後結核病防治體系的思考。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可以用沒想到、沒遇到、沒準備來概括,全國結核病醫院全面參戰,在新冠救治中展現出兩個特點:即新冠肺炎治愈率高、醫務人員感染率低,有力地説明結核病診療經驗和院感經驗對新發、突發呼吸道傳染病防控具有很大借鑒。同時新冠肺炎也給結核病工作帶來較大衝擊,包括大部分結核病門診和住院處於停滯狀態、患者隨訪困難、抗結核藥物供應困難、結核病人發現工作滑坡,存在傳播風險、醫院運營困難,工作人員收入下降等。李亮主委提出要堅定信心,要借助政府和社會重視,加快醫院總體規劃推進和調整,要加快學科佈局和人才儲備,加快呼吸道傳染病發現和治療能力建設,建立防控物資儲備機制,重視網際網路醫療,更好地為終止結核病服務。

耐藥結核的治療仍然是結核病防治的首要挑戰,研發新型高效抗結核藥物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饒子和院士帶來了《抗結核藥物靶點蛋白複合體結構研究和新藥研發》的精彩報告,饒子和院士團隊深度發掘結核分枝桿菌代謝關鍵蛋白的結構,通過不斷優化,開發出針對結核分枝桿菌細胞壁合成及呼吸作用關鍵基因的多種抗結核先導化合物,這些為真正開發具有獨立自主智慧財産權的抗結核藥物奠定了重要基礎,同時也是轉化醫學實踐的典範。

來自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的劉又寧教授是軍方援鄂新冠專家組組長,他帶給我們“我對COVID-19的認識與理解”的精彩分享,他基於自己豐富的臨床經驗,解析了兒童與成人易感性的差別及原因,不同群體間存在臨床表現,治療轉歸巨大差異的原因。他特別強調激素的使用對於減少重症患者的死亡率具有重要意義。基於COVID-19的發生發展,他指出維護生態平衡對於減少新發傳染病的意義,並提出在新發傳染病情況不明時,當情況不明時,“寧可做最壞的打算,殺雞就是要用牛刀”。

清華大學的免疫學專家董晨院士完成了“新冠肺炎的免疫學研究”報告,報告分享他在新冠病毒與人體免疫系統互作的研究成果,他系統介紹了人體的免疫系統是如何抗擊新冠病毒的機制,以及新冠肺炎給我們帶來的醫療挑戰。

結核分枝桿菌感染致病機制十分複雜,全面了解結核分枝桿菌與人體免疫系統的相互作用對於精準干預結核病具有潛在重要機制。來自上海市肺科醫院的戈寶學教授帶來了“結核菌與宿主之間相互作用的致病機制研究”的報告,通過對大樣本人群GWAS分析,鑒定到27個潛在影響人群易感性的基因,並率先揭示Notch4基因的調控機制,同時分享了miR-27a在人巨噬細胞中對抗結核分枝桿菌的重要作用。

來自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馬冠生教授分享了《結核病營養支援循證研究》的報告,從中國居民疾病譜變化切入,由營養與慢性病的關係講到與傳染病、結核病的關係,無論哪種疾病,營養都對其有著重要影響。營養與結核病的循證證據發現,營養與結核病密切相關,應積極推動結核病營養支援理論和技術的研究、發展和應用,在基於循證證據、臨床經驗及科研實驗的基礎上制定結核病營養支援指南等。

來自北京地壇醫院的成軍教授介紹了團隊“新基因HCBP6與NASH治療新靶點研究”。成教授從新基因HCBP6的發現和功能研究、新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的構建和表型研究、針對新基因設計治療化合物及化合物的篩選、化合物治療疾病模型的療效研究以及新藥的研發五個方面給我們分享了他從臨床發現到科研驗證再到科研轉化的完整科研閉環,對臨床科研人員開展有應用價值研究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活動性結核的免疫學診斷是結核診斷的一大難點,北京協和醫院的劉曉清教授分享了“MTB抗原特異性免疫鑒別活動性結核病和潛伏性結核感染的循證研究”,通過創新性地使用活動性結核特有的抗原刺激淋巴細胞産生細胞因子實現了活動性結核和潛伏性感染者的精準診斷,為未來結核實驗室診斷提供了重要的免疫學工具。

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翁建平教授總結了過去幾十年在糖尿病研究領域的進展,分享了“他山之石,我國糖尿病臨床研究點滴”的報告。糖尿病的發病率的提升是驅動本領域研究的重要基礎,開展了多項具有里程碑的研究,包括“大慶糖尿病預防研究”等多項圍繞2型糖尿病的研究成果,未來的研究將重“量”更重“質”,聚焦于前期研究相對薄弱的1型糖尿病,同時開展糖尿病與結核的研究也勢在必行。

來自休斯頓醫學中心貝勒醫學院的馬欣教授分享了“從生活方式醫學看新冠疫情防控”,在對比了中美兩國的防控策略後,馬欣教授指出中國在本次防控中良好的生活防護策略是成功控制新冠疫情的關鍵,結合自身在生活方式研究領域的豐富經驗,提出“營養科學,正確運動,充足睡眠,釋放壓力及關愛心靈”的抗疫要點。

一整天的學術報告大咖雲集,幹貨滿滿,12個報告領域不同、角度各異,但都同樣精彩紛呈,雲會議的便利和優勢使得學術盛會的覆蓋範圍更廣,受眾更多,截止本文發稿,單個報告的收看人次已經突破七千,創造了結核病學術論壇的新高。讓我們期待本次學術盛會後續幾天的精彩。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