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焦點關注>創新資訊>

銀行理財,別讓人看不懂

發佈時間:2020-06-22 09:44:16  |  來源:人民日報  |  作者:吳秋余  |  責任編輯:周思楊

銀行不能把理財産品銷售業績作為唯一目標,而是要幫助投資者充分認識各類理財産品的風險等級、投資方向、損失範圍,幫助不同投資者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理財産品,明明白白去投資

“3天跌1.36%”“一覺醒來少了1萬5”,最近,某銀行發行的理財産品在臨近開放日突然出現凈值大跌,讓一些投資者直呼看不懂,不僅如此,更有銀行理財産品一個月內年化虧損4.42%。

近年來,曾經被認為收益率相對較高且穩定的銀行理財備受青睞,為穩健型投資者提供了一條較為省心的投資渠道。許多投資者選擇到銀行購買理財産品,一方面看中了銀行作為專業金融機構的理財水準和信用;另一方面,也是銀行理財過去穩健的表現,給不少人留下了穩賺不賠的深刻印象。

然而,出乎不少投資者意料的是,今年以來,一些銀行理財産品表現不佳,讓一些投資者遭受損失。有統計顯示,截至6月10日,有20多只銀行理財産品的凈值都低於1,即出現賬面虧損。這背後,固然有國際原油、黃金、外匯等市場大幅波動的原因,但不容否認的一點是,隨著銀行理財産品設計越來越複雜,如今的一些理財産品已超出了部分投資者認知能力和風險承受能力,如果不向他們充分揭示其中的風險,就可能會讓投資者遭遇“不白之虧”。

銀行理財不是不可以虧損,打破剛性兌付也一直是我國理財市場的改革方向,但問題的關鍵是要讓投資者心裏有數,在掏錢時就對自己的可能損失有充分認知,不能總是等風險發生後,再忙著向投資者解釋複雜的金融專業知識。把合適的産品賣給合適的投資者,是投資者保護的重要機制,如今,股市尚且要區分主機板、創業板、科創板等不同投資者適當性要求,銀行理財更應該讓不同類型、層次、需求的投資者看得明白、買得省心,這既有利於理財市場長遠發展,也有利於更好保護投資者權益。作為具備專業技能的金融機構,銀行不能把理財産品銷售業績作為唯一目標,而是要幫助投資者充分認識各類理財産品的風險等級、投資方向、損失範圍,幫助不同投資者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理財産品,“明明白白”去投資。

事實上,銀行理財一旦發生虧損,投資者固然要承受經濟損失,但銀行本身也會受到業務影響、信用損失。“原油寶”事件發生後,不少投資者對這家銀行發售的理財産品和基金有了擔憂,導致該銀行隨即遭遇了多款理財産品因為購買不足而募集失敗的罕見現象。從這個意義上説,銀行幫助消費者更好認清理財産品的特點與風險,也是在幫助自己防範可能的信譽損失,這對於商業銀行的穩健運營、長期發展意義重大。銀行在設計、銷售、管理理財産品時,應該提供讓投資者看得明白的理財産品,讓産品結構更簡單、風險防範更到位、投資者教育更全面,這樣才能真正滿足投資者的理財需求,更好贏得市場、贏得未來。

對普通投資者來説,在當前市場上各類理財産品“亂花漸欲迷人眼”之時,更需要擦亮眼睛,降低剛性兌付預期,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作出合適的投資選擇,不能只盯著收益率這個指標,而應深入了解銀行理財的投資標的、申贖規則、風險等級等關鍵因素,並在充分認識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基礎上,選擇適合自己的銀行理財産品,做真正看得懂的投資,這樣才能在財富保值增值的路上行穩致遠。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