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將對包括新能源汽車産業在內的諸多産業造成衝擊,並將加速産業格局的優化調整。唯有掌握核心競爭力又懂得順勢而為的創新型企業,才能衝破險阻走向光明。
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以下簡稱“國創中心”)的重要使命,就是為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産業賦能核心競爭力,使新能源汽車産業挺起“中國的脊梁”。站在即將迎來成立兩週年的時間節點上,回顧過去兩年的發展歷程,國創中心總經理原誠寅堅定地表示,“我們走的路是對的”。
帶領國創中心打造成為一個世界級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高地,是科技部和北京市賦予國創中心的使命,也是原誠寅的夢想和目標。梳理近兩年的業績,這個目標在原誠寅心中已然變得清晰和具體。
守正創新
成立於2018年3月的國創中心是科技部推動建設的第二個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也是首個國家級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是北京市聚集新能源汽車産業科研力量,搶佔科技創新制高點的重大舉措。
清華大學畢業,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獲得博士,任職通用汽車全球研發中心高級研究員,回國後在北汽新能源公司擔任副總經理、産品工程院副院長——紮實的專業基礎、長期專注新能源汽車技術研究,讓原誠寅對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發展方向有著更深刻和透徹的認知,也讓原誠寅對國創中心的總體目標有著更深切和發自肺腑的認同。
“根據IEA預測,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將達1200萬輛,2030年達2300萬輛。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預測,2020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將達到180萬輛。”在原誠寅的報告裏,不乏這些有力又清晰的數據佐證。
相對於發達國家,我國汽車普及率仍然較低,市場空間巨大。在原誠寅看來,中國市場已然成為各國車企眼中的“一塊肥肉”。
“全球主要汽車市場都在強制減排推動電動化;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受政策波動影響大,購車補貼大幅取消,將推動新能源汽車市場重新洗牌;2020新冠肺炎疫情對於本來就處於調整期的汽車行業影響更大。”在多個不同的場合,原誠寅將自己的思考、分析和建議分享給同事和同行.
但以往的“以市場換技術”模式,根本無法鑄就中國汽車的核心競爭力。傳統汽車領域,中國與發達國家已然形成難以彌補的創新差距,新能源汽車曾一度被賦予中國汽車工業實現“彎道超車”的天賜良機。
“未來,自主創新將成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産業的唯一齣路。”原誠寅正帶領國創中心奮進在打造世界級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高地的征途中,並堅信“我們走的路是對的”。
開放共用
掌舵國創中心後,原誠寅幾乎跑遍了各種新能源汽車相關的展會、論壇。2020年新年伊始,原誠寅還跑到美國參加國際消費電子展(CES),了解新能源汽車和電子産品未來的發展趨勢和創新方向。
“2018年,中國新能源汽車整體發展指數保持領先,技術指數近年來有所提升,但排名仍較後,主要是産品低端化、性價比低、研發投入較低,仍需更多的技術創新突破。”看得越多,就越堅定原誠寅技術創新驅動的理念。
“網際網路技術成為汽車設計使用的焦點,産生新業務模式、提供更多服務,提升顧客價值;汽車設計將從傳統的硬體優先轉為軟體定義汽車,整個行業也將會從傳統製造業轉型成為‘産品+服務’。”不斷清晰的技術創新方向,也讓原誠寅在掌舵國創中心時更加自信。
秉持“企業主導、行業參與、政府支援和開放共用”的思路,國創中心積極引導和鼓勵産業上下游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參與共建。首批聯合共建方包括北汽集團、吉利、比亞迪、百度、清華大學、中科院電工所、寧德時代、世紀金光等21家企業和科研機構,涵蓋整車製造、電池生産、網際網路等各個領域。
圍繞打造世界級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高地的總體目標,國創中心將力爭打造一個“中心”、兩個“高地”、三個“平臺”。“一個中心”即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新能源汽車共性、前沿關鍵技術的整合創新中心;“兩個高地”即引領全球的新能源汽車研發、製造、服務的技術、標準、模式的輸出高地,新能源汽車高端創新人才集聚高地;“三個平臺”即國際一流的新能源汽車科研成果轉化與産業化平臺,面向全球的新能源汽車學術交流、專業諮詢、高端人才培養與交流平臺,立足北京、面向全球的專注于新能源汽車科研轉化的金融創投平臺。
“我們要做的是前瞻共性關鍵平臺化技術。”原誠寅説,國創中心不生産任何産品,與整車廠形成互補,避免競爭;重點關注從科學到技術及最終産品化之間的通道橋梁建設,解決困擾已久成果轉化中的“達爾文死海”問題,既不與高校科研院所爭名,也不與企業産業夥伴爭利。
構建生態
“在燃料電池、智慧網聯等技術層面上,國創中心目前都有佈局,但主要的還是圍繞平臺化的目標,建立創新平臺和生態體系。”近兩年間,國創中心打造了四個創新平臺。
第一個平臺是“前沿技術檢測驗證平臺”。“現在很多新技術應用之前不知道與老技術的差異是什麼,而且缺乏相應的評價標準。”原誠寅介紹,“我們會聯合科研院所及高校,將還沒形成標準的前沿技術評價體系建立起立。”
目前,該平臺正在建設整車能效實驗室、車規半導體實驗室、下一代電池實驗室,此外,先進電驅及插電混動實驗室、燃料電池實驗室也在規劃中。
第二個是開發開源整車驗證平臺。原誠寅表示,車企的零部件引進走的是採購流程,沒有驗證報告,車企根本不敢使用新産品。而高校院所或其他技術研發團隊研究的新技術無法回答成本問題、産能問題、品質風險問題。“我們將車企的前瞻驗證平臺放到國創中心,為車企提供驗證報告。”
據悉,開源平臺已初步完成了純電動乘用車開源平臺建設規劃及服務體系,逐步形成了服務行業的業務模式。例如,基於北汽EU5搭建的首個純電動乘用車開源驗證平臺,開展了空間佈置規劃及普適性結構設計,初步建成了整車架構開源子平臺。開展了三電控制系統白盒化開發,建設了三電控制系統開源子平臺。
第三個是智慧財産權運營交易平臺。“這個平臺除了交易我們自己的智慧財産權,也為科研機構和車企的技術使用權提供交易渠道。”原誠寅介紹,國創中心也在跟資本合作,期望將好的智慧財産權打包孵化。“通過這個平臺我們將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智慧財産權清單建立起來,將行業的基礎資源聚集在一起。”
目前,智慧財産權共用平臺已完成系統開發,實現了公開上線,將在專利、技術、諮詢、創投孵化等方面為汽車産業鏈主體提供全面、綜合的運營服務。平臺收納了4060萬條汽車産業相關專利數據,獲得授權運營專利資産7522件,邀請了13位資深技術專家入駐平臺提供服務;提起專利申請73件,初步實現了智慧財産權申報機制規範化。
第四個是先進技術創投孵化平臺。對此,原誠寅解釋是:“我們做投資孵化,也做海外先進技術的並購和落地。但我們孵化的項目篩選非常嚴格,一定是對這個行業起到重要的技術突破的,並在國內乃至國際上達到先進水準的項目。我們除了提供資金支援,也會把我們的産業資源整合進來,提高項目的孵化效率。”
創投孵化平臺成效也十分顯著,建設以來,平臺已完成綠傳科技、合工倣真等2個項目入孵,落地2個地方政府合作項目。平臺還舉辦了“孵化拉力賽”,圍繞一個産業方向選題,以結果為導向來篩選項目。“相比傳統的科技部指南寫明瞭要用什麼方式做,我們不設任何限制,宗旨就是‘不管白貓黑貓只要抓到耗子就是好貓’。”
聚焦務實
在國創中心2019年年終經營分析會上,一向是樂呵待人、説話溫和的原誠寅,卻拋出了一句“狠話”:“真考核、真問責;強調結果文化、強調實幹精神;能者上、庸者下!”
與前一年的年終總結會不同,原誠寅要求國創中心的各個集群部門負責人在彙報時,“主要談問題,談下一步的工作思路,這樣總結會才開得有意義”。
總結會上的這番“狠話”,是原誠寅全面摸清各個集群工作後對同事們的工作要求,更是原誠寅對於加速將夢想變成現實的自我加壓。
“2019年暴露的問題及原因分析,部分領域研究不聚焦。以動力電池領域為例,目前正在實施3個項目,均為配合他人研發,自身未選好技術攻關方向,研究方向過於分散沒有形成聚焦。”國創中心技術策源群負責人在總結中,逐個列舉出本部門工作的問題和原因。
正是這樣的深刻的剖析和交流,使國創中心的技術創新方向更加聚焦和明晰。
國創中心聚焦新能源汽車行業共性需求,建立了“9+4”技術路線。在“智慧網聯、燃料電池、動力電池、電驅動、電控、輕量化、插電混、前瞻技術、整車整合”九個領域,聯合共建形成了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研發能力;同時,國創中心積極為行業內提供“開源整車平臺、檢測驗證平臺、産權運營平臺、孵化創投平臺”四方面的優質技術服務。
聚焦燃料電池、電子電控、車規晶片、智慧網聯、開源平臺五大領域,國創中心積極佈局“高光”技術項目,並將科研管理策劃聚焦80%的項目和70%的人員佈局在“高光”技術領域。
目前,五大領域中,燃料電池發動機控制系統、車載儲氫、智慧中央網關、車規晶片評測、智慧交通等方面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已有5款國創中心急需的主流設計或倣真軟體,實現在雲端平臺上線運作。
結果導向
兩年來,國創中心在創新機制體制、突破關鍵技術、優化産業鏈條、促進産業融合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努力向建設世界級新能源汽車共性前沿技術的協同創新平臺和新能源汽車科技協同創新體系龍頭的目標不斷邁進。
以技術研發為依託,國創中心大力凝聚創新資源,在二期增資、引入政府資金、拓展地方政府合作方面已取得實質進展,並將進一步強化行業生態建設、撬動産業鏈投資、行業影響力建設等。
“國創中心集聚國內外汽車行業優質創新資源,主動承擔推動國家科技創新的使命責任,服務國家戰略和行業發展需要,推出一系列體制機制創新舉措,加強創新驅動系統能力整合,建立開放融合的創新機制和利益共用機制,跨領域、跨行業協同創新和開放創新,促進不同創新主體深度融合,打通技術和市場發展通道,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作為國創中心的掌舵人,原誠寅對國創中心的每一項部署都有清晰的思路。
“我們致力於建設‘政、産、學、研、用、資、創’等‘七位一體’的創新體系,囊括地方政府、産業/上市公司、高校、研究院所、企業/用戶、資金/基金、創業團隊等多方資源。”原誠寅説,推動全方位科技開放合作是國創中心的必由之路。
人才是創新生態建設的基本保障。國創中心以人才建設與人才激勵為基礎凝聚人才,人才隊伍現已初具規模,薪酬體系與激勵機制在行業內具有一定的競爭力。團隊規模由40人躍升至150人,其中博士24人,高工8人,外籍專家2人。
“建立完善的國創中心技術專家委員會,引進國際、國內頂尖專家,探索實踐新的人才聘用管理體制,發揮專家的技術引領作用,帶動行業科技創新團隊人才成長。”國創中心聚集“高精尖缺”人才,打造“引智育才”體系,新能源汽車高端創新人才集聚高地的目標不斷走近。
“以結果論英雄,以成績説話,是最大的公平!”原誠寅相信,作為創新型研究機構的國創中心,在啃技術創新領域“硬骨頭”的同時,也將會為每一個人提供無限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