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技術市場>人工智慧>

大數據助力“秒放通關” 推進貿易高品質發展

發佈時間:2019-12-09 10:24:27  |  來源:科技日報  |  作者:陳瑜  |  責任編輯:周思楊

9月26日,上海會展中心海關報關大廳,一輛2019新款依維柯DAILY4×4貨車順利報關,通關以秒計,成為第二屆進博會首票通關展品,價值近5萬歐元。

“秒放”的背後,離不開上海海關打造的跨境貿易管理大數據平臺(以下簡稱大數據平臺)進博會專窗。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貿易高品質發展的指導意見》公開發佈。文件提出,推動網際網路、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與貿易有機融合,加快培育新動能。

作為貿易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口岸監管長期以來面臨的最大困境,就是監管者與被監管者之間的資訊不對稱。

以全國海關係統1/6的關員,完成了全國1/4的海關監管業務量、1/3的查驗貨物量、1/4的關稅額,特別是近年來進出口規模持續擴大,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如何利用資訊化手段提升監管效能、優化營商環境,成為上海海關必須面對的新課題。

上海海關關長高融昆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早在2018年,上海海關聯合中遠海運集團、上港集團,在上海口岸全面開展大數據平臺建設,用大數據的理念和方法,運用“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等現代化資訊技術,依託上海口岸優勢條件,著力解決口岸貿易便利和國門安全問題。

“在網際網路時代運用大數據的理念和方法,建設跨境貿易大數據平臺,為解決這一困境提供了終極解決方案。”高融昆説。

利用大數據,守法者獲得了最大通關便利。

作為第一家參與大數據平臺試點的企業,進口貨物在運輸途中,上海大眾可提前辦理報關和稅款自報自繳等手續。貨物入境前,海關完成報關數據與平臺上相關數據的交叉比對,以及對貨物真實性、合法性研判。船舶靠泊後,公司實現貨物船邊即提、無障礙通關。

經過一年多的探索,大數據平臺已匯集生産、貿易、物流、稅務、工商、外匯等各方數據125億條,並與“單一窗口”、船公司和港務部門實現無縫對接。由此帶來的通關提速顯而易見:今年1—8月,上海關區進口貨物整體通關時間較2018年全年再壓縮35.21%,海關涉企經營服務性收費全部取消。全國海關大數據雲平臺(上海)主任張磊説,今年大數據平臺已從前期試點開始走向全面推廣應用。

在業內人士看來,如何在更高水準上實現強化監管與優化服務有機統一,這才是大數據平臺的最大優勢。

首屆進博會期間,大數據平臺整合海關傳統職能和“衛動食商”新職能,強化風險統一排查、整合布控,先後截獲西班牙雞肉製品、比利時牛肉和豬肉等禁止進境動物産品,以及帶有檢疫性有害生物的迦納種子等。

第二屆進博會期間,從“精準監管”“順勢監管”要求出發,大數據平臺依託物流鏈、貿易鏈數據,追溯展品境外源頭,建立每家主運商承運的參展商品底賬,追蹤展會期間展品動態及會展結束後的流向,精確計算回運、消耗、留購、轉特殊區域等數據,從而打造展會鏈式監管新模式。

在今年4月召開的全國海關科技大會上,海關總署署長倪岳峰強調,到2021年將基本建成智慧海關,到2025年全面實現智慧海關,海關科技水準躋身世界前列,在關鍵領域領跑全球海關科技發展。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