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技術市場>科技動態>

讀片、導診、查房……醫療“黑科技”會改變哪些看病體驗

發佈時間:2019-09-06 15:20:41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作者:王燁捷  |  責任編輯:蘇菁

乳腺癌鉬靶精準病灶測量。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王燁捷/攝

8月29日,第二屆世界人工智慧大會在上海召開。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注意到,在人工智慧産品展覽中,最受公眾歡迎的,非“AI+醫療”展區莫屬。普通觀眾在這裡感受將來如何看病,專業觀眾在這裡尋找大健康領域未來的商機。

門急診量超多怎麼破

“您好,根據您的情況,推薦胸痛科就診。是否需要立即掛號?”在“AI應用場景”展區裏的兩台蛋型機器人,吸引了眾多觀眾。

這是由上海奕診智慧公司推出的新型導診系統。一名手捂胸口的“患者”坐到機器人跟前,機器語音便會指引他通過按鈕輸入相關資訊。“胸痛持續多久了?”“請選擇胸痛程度”“胸痛在哪些部位”……它可以實時採集患者血壓、脈搏、體溫、血氧飽和度、呼吸頻率等生命體徵數據,精準檢傷分級。在患者完成“預問診”後,機器人會自動建議分級、自動匹配相應科室,並直接為患者掛號。

據悉,這款産品目前已在年急診量超過41萬人次、日急診掛號量超千人的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試運作。

奕診智慧CEO戈家霖告訴記者,智慧機器人還具有把急診科護士、實習醫生“秒變”專業醫師的能力。一名被120救護車送進醫院的患者,過去通常需要多名醫生和護士對其進行快速生命體徵的檢查。這種檢查涵蓋5~10項內容,醫生進行測量,護士在一旁進行記錄,僅5個項目做下來,就要耗時5分鐘左右。

但智慧機器人系統可以在40秒鐘內完成對患者全部生命體徵的檢測,並在3分鐘內完成檢測報告和分級。遇到那些送入醫院時神志清醒、尚可表達的患者,機器人會給護士提示6個問題,完成這6個有針對性的問題後,智慧機器人即可對患者進行自動分級。

“把急診患者分成四級,一二級需要馬上送入搶救室,三四級可以稍等。”戈家霖説,假設每天有1500個急診患者就診,以往的做法是大家排隊就診,痛楚大一些的可以走綠色通道,“誰更嚴重,誰更需要急救?其實説不太清楚”。

他舉例説,一個感冒發燒、感受痛楚的患者,一般會被系統分到四級;而一個胸痛患者,則會被分到二級。“後者有猝死的可能,前者其實只是感冒症狀。”戈家霖説,未來智慧機器人還會被直接安裝到120急救車上,“患者還在車上,採集到的數據已經到了醫院急診科”。

腫瘤醫院裏藏著“黑科技”

在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展臺,幾臺看似普通的電腦背後,卻蘊含著醫院管理、腫瘤治療領域的“黑科技”。

復旦腫瘤醫院是整個長三角地區乃至全國的腫瘤學科“大牛”。2017年,醫院的年門診量約為130萬人次;到了2018年年末,這個數字已經增長到了145萬人次,門診日峰值更是達到了8300人次。為了緩解就診壓力,復旦腫瘤醫院去年上線人工智慧精準預約掛號系統。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在展示現場看到,患者在挂專家號前,需將自己的檢查報告上傳,經系統識別後,符合就診條件的人就能挂到相應的專家號。

“以頭頸外科為例,此前門診手術率在11%左右,也就是説,100個患者來看門診,只有11個人需要手術。對外科醫生,特別是專家來説,不少門診號的資源是被浪費的。”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門診辦公室主任董楓介紹,智慧系統上線後,外科的門診患者手術率從11%提高到了66%,患者就診更“精準”。

從2018年3月試點精準預約到2019年6月,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有11個外科科室、83位醫生,每週共計875個專家號接入精準預約功能。僅2019年上半年,該項智慧服務就為超過11萬名患者提供服務,為超過1.6萬名患者提供專家號源,解決了這些疑難患者的燃眉之急。

此外,新系統還能每天、每週、每月反映各科室的就診情況。醫院掌握這些數據後,可以第一時間調整各個科室的坐診醫生資源,“哪個專科患者特別多,可以實時調派醫生過去”。

如今就連讀片、拍片、切片化驗這些活兒的背後,都有人工智慧的影子。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使用的一款由杏脈科技公司開發的乳腺癌分子病理人工智慧顯微鏡一體機就是這樣一種“黑科技”。化驗醫師只須將切片準備好,放入這台機器中,機器就能自動對焦、掃描數字病理圖像,圖像出來後,機器配套的軟體可以自動進行陰陽性判別和分子類型的識別。

過去,醫生要花30分鐘完成的染色組織病理切片等工作,智慧一體機只須1分鐘就能完成。

在上海給西藏的醫院遠端查房

上海交大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在展臺前現場演示起了“智慧援藏”項目。兒科醫院的專家張建通過移動機器人,現場連線西藏自治區日喀則人民醫院的兒科病房,開展遠端智慧查房。

通過智慧設備的“千里眼”“順風耳”,不僅將千里之外西藏患兒的病情實時傳回,同時,當地通過智慧聽診器採集到的心音和呼吸音也一併傳回上海,在遠端機器人螢幕上顯示聲波圖像並智慧判斷心音和呼吸音是否正常。

而另一台機器人則實時連線國家兒童醫學中心、上海兒童醫學中心的遠端中心,通過三地互通,不僅賦能偏遠地區基層醫生及時提高診療水準,還可開展諸如國家級兒童先心病篩查的智慧分級診療。

此外,兒科也開始了分級診療。展覽會現場,一名觀眾現場模擬兒科患者求醫場景,進行人機語音互動,這款由上海兒童醫學中心開發的應用“智慧腦”——PISC兒科醫聯體智慧輔助分級診療系統,可以改變患者就醫習慣,讓患者養成診前病史問診的習慣,在過去日均使用超2000人次的基礎上,這款分級診療系統可以以10倍于現有人工速度以及87.4%的準確率作出初步判斷,明確給出診前檢查建議,智慧推薦整個醫聯體內最便捷和最適合的基層醫院或專科醫院的專家。在患者抵達專家診室時,其電子病歷已經生成並傳到了醫生的電腦裏。

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副院長趙列賓介紹,基於人工智慧兒科分級診療場景建設,是上海市十大人工智慧建設場景的第二批項目,覆蓋了由上海兒童醫學中心牽頭的東部兒聯體7家單位。

AI分級診療系統會給患者端和社區醫生手機上安裝不同版本,系統可以智慧識別300多種兒科常見病症,通過語音錄入,就能準確提煉出疾病症狀的關鍵詞,判斷出可能需要就診的專科。不僅如此,系統還能基於提問者所在的地域定位,優先推薦附近具有兒科診治能力的社區服務中心,同時也會推薦專業相關的專科醫生,實現線上預約。深度問診後,該系統會進一步判斷出與病症有關的可能需要的臨床循證檢查,推薦患者在完成檢查以後再就醫。

這種做法可以大大節省患者到三甲醫院現場排隊等待的時間,“今後還會增加轉診和急診院外的輔助功能,是我們今年開發的主要任務。”趙列賓説。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