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技術市場>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重塑機器人産業

發佈時間:2019-08-23 09:34:50  |  來源:經濟日報  |  作者:郭靜原  |  責任編輯:蘇菁

8月21日是2019世界機器人大會主論壇開幕的第一天,來自世界各地的機器人産業大咖集聚一堂,聚焦機器人産業變革時代下的機遇和挑戰。專家認為,人工智慧和新一代資訊技術正在重塑機器人産業,技術和應用的拓展、供給和需求的擴大,使得機器人産業仍然是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和經濟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動力。

智慧機器人站上“風口”

從波士頓動力的人形機器人Atlas,到諾基亞“未來工廠”的智慧監控,再到手術機器人、腦控外骨骼機器人等在臨床醫學和康復領域大顯身手……智慧機器人時代正在加速到來。

“未來的機器人是智慧機器人,不再是單獨工作的個體,可以做到機器人之間、機器人與人類之間的交流和互動,是人工智慧技術和機械學的多元融合。”以色列機器人協會主席茲維·席勒認為,智慧機器人必須在軟體和硬體上都實現智慧化,並不斷迭代升級。

義大利比薩聖安娜大學教授保羅·達裏奧認為,隨著物聯網不斷發展,所有設備都是互聯的而且是智慧的。“如今,不能再把機器人僅僅看作一個獨立行動的設備,而是看成一直線上、一直互聯的載體,通過機器與感知的連接,驅動自我行為的生成,就像人類一樣。”

“想要做到人機交互與融合,機器人學習就不再是簡單的數據輸入,而是在應用場景中形成分析與判斷。同時,我們也可以發揮人的作用,給機器人提供決策路徑,但最終的操作還是由機器人完成。”英國帝國理工大學教授、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楊廣中舉例説,機器人可以通過追蹤技術了解外科手術的目的,從而在手術臺上操作,這種人機共生模式必將是醫療機器人領域的大勢所趨。

在人工智慧技術的助力下,機器人從簡單自動化轉變為高度智慧化,但僅僅依靠人工智慧遠遠不夠。“先進的機電系統、穩定持久且可負擔的組件、新材料等共同驅動著機器人的發展。”歐洲機器人協會主席貝恩德·利珀特直言,機器人應用場景已從工業到醫療、農業、家庭服務等領域不斷擴展,同時推動著各個行業的轉型升級。

國産機器人增速放緩

“從2009年開始,機器人始終保持高速發展。但去年全球機器人市場,包括增速最快也是全球最大的中國機器人市場也出現拐點,由過去的高速增長轉為低速增長,甚至趨近於零增長。”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總裁曲道奎拋出了不少人心中的疑問,機器人産業的“寒冬”已經到來了嗎?

國際機器人聯合會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再創新高,達到38.4萬台,但增速明顯趨緩,從前幾年的兩位數增長降至個位數。與此同時,去年我國工業機器人消費總量為13.5萬台,連續第6年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然而這一數據卻較2017年同比下降了3.75%。

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分析,雖然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國際貿易環境惡化,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汽車和電子等主要應用行業發展低迷等。但從深層次原因來看,機器人産業已經進入深度調整階段,拓展新的應用領域、提質增效成為産業健康發展的迫切需求。

“在這方面,中國機器人産業呈現出一些積極信號。比如從機器人種類來看,工業、服務、特種三類機器人開始呈現協同發展趨勢。”辛國斌説,我國工業機器人起步較早,近年來服務機器人和特種機器人需求增長明顯,增速高於工業機器人。

對此,曲道奎也指出,由於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佔比較小,所以儘管我國工業機器人密度大幅高於全球,但我國整體機器人密度只有97,略高於全球平均水準85。

另有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銷量達4.35萬台,同比增長16.2%,在我國工業機器人銷量市場中的佔有率為32.2%,比2017年回升了5.5個百分點。“雖然當下全球機器人産業增長乏力,但根據産業週期判斷,中國機器人産業正在經歷一個從‘冬天’到‘春天’的全新階段,面臨新的發展機遇。”曲道奎説。

“機器人正從搬運、裝配等傳統應用領域向更加智慧化的先進製造、醫療健康、生活服務等領域快速延伸。”曲道奎表示,未來5年至10年,機器人替代率要達到30%以上,而過去40年的發展裏替代率不到1%。我國機器人産業正處在大變革時期,技術突破、産品迭代、跨界融合不斷提速,企業也正經歷由野蠻到理性的洗牌時期,機遇與挑戰並存,變革與顛覆成為常態,從而加速量變到質變的調整升級。

工業機器人潛力巨大

儘管增速放緩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但全球機器人細分領域市場正走向多元。“過去機器人産業的增長始終都圍繞著汽車和電子電氣領域,但如今,金屬、食品飲料、塑膠和化工産品等新的應用領域成為工業機器人需求增長的新引擎。從中長期看,這些關鍵行業對機器人和自動化的投資預期依然強烈。”麥肯錫亞洲運營諮詢業務及物聯網負責人卡雷爾·伊魯特舉例説,比如在中國,由於生産端提質增效的需求增加,以及日益增長的勞動力成本,增大了企業對自動化設備的需求,工業機器人相關配件和服務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卡雷爾·伊魯特表示,自動化對單位工作時間內帶來的潛在生産率提升約為75%,且每年機器人的成本都在下降,到2025年前,得益於規模效應,成本還會進一步縮減約10%,因此工業機器人還將繼續産生深遠的經濟影響,未來仍有很大的市場潛力。

實現機器人産業的規模化、高品質發展,離不開闔作共贏。對此,辛國斌談到四點“共同”,他認為,一是要共同打造全球協同創新體系;二是共同完善全球産業鏈新生態;三是共同開拓産業發展新空間,加快“引進來”和“走出去”步伐;四是共同應對産業發展中的潛在風險,加快建立健全法律體系,讓機器人新科技、新産品更多地為人類造福。

此外,隨著5G落地,機器人與5G將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與會專家表示,依託高頻寬、低時延、大容量、高可靠性等新特性,5G將成為引領機器人領域融合創新和驅動增長的新動力。“隨著5G通訊技術、工業網際網路和機器人技術的融合,機器人將能夠利用雲計算和存儲能力而不受到物理條件的束縛,我們將有望在全球任何地方近乎于實時地精確地控制未來的機器人。”義大利機器人與自動化協會主席雷齊亞·莫菲諾説。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