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肥大軍蜂擁而至,代餐市場突然火了。
2016年肥胖人口正式超過美國,中國成為全球胖子最多的國家。據《柳葉刀》的數據,當年,中國的肥胖人口已近9000萬,且數量仍在不斷增加。與此同時,人們也不斷意識到肥胖給健康帶來的影響,對於自己的身體數據也越來越在意,由此掀起了一股減肥瘦身的熱潮。巨大的市場需求催生了許多相關産業,代餐産業就是其中之一。
代餐,顧名思義就是取代部分或全部正餐的食物,常見的代餐形式有代餐粉、代餐棒、代餐奶昔以及代餐粥等。由於來源於食物,又具有高纖維、低熱量、易飽腹等特點,代餐很快就受到了熱捧。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的代餐市場規模達到了571.1億元,預計2020年中國代餐市場將超過千億元。
然而,由於標準不一,監管滯後,如今的代餐行業魚龍混雜,專注營養健康的合法公司與宣揚療程瘦身的地下産業鏈共存,二者之間界限模糊、交叉裹挾,給消費者更多選擇的同時也帶來了更多挑戰。
在記者接觸的十幾名服用代餐産品的消費者中,有人精挑細選、多方問詢甚至向醫師諮詢産品功效,也有人在微商、淘寶店主宣傳攻勢下衝動消費,但是無論如何,他們都有一些共同的疑問,目前的代餐産品減肥的原理究竟是什麼?這麼龐大而混亂的市場,如何才能選購到健康且有品質保證的代餐産品……這些問題都亟待解答。
兩個月前,19歲的朱曉雨(化名)和往常一樣乘坐地鐵昌平線回學校,此時的她正在為即將到來的夏日而苦惱,想穿上漂亮的衣服必須“燃燒自己的卡路裏”,可她對如何快速減肥還沒有絲毫頭緒。
此時,“救星”出現了。同車廂一位乘客向她推銷起一款代餐産品,號稱“營養均衡,包含41種營養素,月瘦20斤”。後來,那位銷售還讓她查看了公司的各種營業執照和産品的權威認證,並帶她去了所謂“創業俱樂部”參觀。處於身材焦慮中的朱曉雨沒有猶豫多久就選擇了購買。然而,這趟花費了7987元的返校路程成了她之後幾週“噩夢生活”的開始。
“沒有用處,純粹就是節食,還需要大量喝水。”講起這段減肥經歷,朱曉雨至今還十分憤慨。她説,自己購買了三個月代餐的量,包括代餐奶昔、葡萄籽、酵素等,剛開始的半個月她每天三頓堅持食用代餐産品,同時按照要求多喝水。結果,兩周後出現了明顯營養不良的感覺,頭暈、腿腳無力,“甚至害怕爬天橋”。
“現在想起來還是覺得當時自己瘋魔了。”那段時間,朱曉雨嚴格控制食量,每天稱重、因為體重反覆而不斷感到焦慮,她説自己的生活被代餐完全打亂了,還經常感到心慌。後來,實在受不了這種感覺,她最終放棄了服用代餐奶昔。
其實,朱曉雨只是目前眾多依賴代餐産品減肥的女孩的一個縮影,她們中有人失敗了,有人成功了。在北京一家外企工作的周粒(化名)就是某代餐産品的“受益者”。據她介紹,她在選擇代餐産品時向朋友、賣家多方諮詢並查看了相關許可證明,服用一療程(42天)後減掉了11斤,後來加上鍛鍊又瘦了6斤。
當談及服用代餐的感受時,她脫口而出“餓!”周粒印象最深的是每週一次的“酵素日”,在這一天只能服用非碳水類食物,“剛開始真的很難忍住,深夜看著朋友的外賣就想咬一口。”所幸,餓的痛感給她換來了美的快樂。回顧服用代餐的日子,周粒覺得特別辛苦,因為要堅持節食。但她也直言,這其中代餐發揮了多大作用,她並不清楚。
蔬食營養專家餘力告訴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目前市場上的代餐産品因為原料和用量比例不同,帶給人的飽腹感持續時間也不同,有的産品“勁兒比較大”,服用之後很長一段時間不會産生饑餓感,也起到抑制食欲的作用。“但是飽腹感和饑餓感不能作為衡量代餐産品效果的依據。”這也是他認為進行代餐減肥的人群尤其需要注意的地方,不能把飽腹感和産品效果、饑餓感和瘦身成果劃等號。
國家首批註冊營養師李靚莉表示,大多數代餐産品之所以能起到減肥效果,是因為選用熱量較少的食物部分或全部替代了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等),人們食用後産生飽腹感,從而減少熱量攝入。但目前國家對於代餐食品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而消費者對自己購買的産品也缺乏判斷力。“很多時候消費者購買代餐類産品實際上並不清楚它指的是什麼,只是因為宣傳有‘減肥’功效去購買,這種帶有盲目性質的食用很容易造成營養不均衡。”
因此,李靚莉建議,在選購代餐時一定要審核資質,儘量選擇正規廠商,避開微商、推銷等渠道可能存在的“三無”産品。購買代餐後,也要根據成分表科學制定食用週期,不要一味依賴代餐。“代餐可以是主食的補充,可以作為短期替代品,但是不建議長時間持續食用,以防造成營養不均衡。”
“其實沒有誰是非減肥不可,但我們總是週期性陷入身材焦慮。”在經歷代餐減肥風波後,朱曉雨感慨,“不應該選擇這種急於求成的方式去減肥。”這也是餘力對諸多在減肥泥沼中掙扎的年輕人的建議,“正常三餐、均衡飲食加上適當運動完全可以起到減肥作用,如果實在要選擇代餐也要保持理智,把握好節奏,切莫急於求成。”他説,減肥千萬條,代餐不是唯一的路,科學膳食才是關鍵。(實習生 師夢嬌 記者 張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