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類食品烹調出來極為美味,很多人都喜歡吃。但是肉吃多了容易給身體造成負擔,因此,需要學會正確吃肉。
正確吃肉的好處
其實,適當吃肉對於人體是有一定好處的,因為肉類中含有蛋白質、脂肪、礦物質、維生素等對人體有益的營養元素。
促進營養物質吸收
一些脂溶性維生素,如維生素A、維生素B、維生素E等必須溶解在脂類中才能更好地被人體吸收利用。所以平時適量吃些肉類,攝入脂肪,能夠幫助人體吸收這些營養物質。
提高記憶力
脂肪是維持大腦正常工作的關鍵物質,而高效的思維活動以及過多的腦力勞動,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脂肪。科學家研究發現,攝入脂肪量少的人群,其智商處於降低狀態,因此僅僅考慮到這一關鍵點,平日用餐就必須合理攝入脂肪。
美容美體
適當的脂肪能使皮膚看起來光滑潤澤而不易乾燥粗糙,能使皮膚富有彈性不易鬆弛,使身體勻稱。
食肉過量的危害
調查研究顯示,肉類吃多了容易導致排泄困難,形成便秘。因為我們的消化系統並不適合吃肉,這與肉類中不含膳食纖維有極大的關係。食用肉類後,其在消化道中移動非常緩慢,所以常吃肉類會給腸道增加負擔。
消化率降低
肉類富含蛋白質,當攝入量很大時,受小腸消化能力的限制,蛋白質在小腸內的吸收率下降,一些沒有被消化吸收的蛋白質會直接進入大腸;在大腸中,蛋白質被大腸中的腐敗菌所利用,腐敗菌大量繁殖,從而産生一些硫化氫等分解産物。能夠引起的最常見的表現是糞便、廢氣會伴有惡臭,嚴重時還有可能會出現腹部不適或絞痛,甚至還可能産生致癌物質。
代謝廢物大幅度增加
當攝入過多的蛋白質,超過人體所需要的含量時,多餘的蛋白質會被分解,代謝出尿素、肌酐等含氮廢物,需要經過腎臟代謝,經由尿液排出體外。大量的含氮廢物不但能使尿液的氣味更加濃重,還會增加腎臟的代謝負擔。對健康的腎臟而言,一次性代謝過多的廢物造成負擔,雖然不會立即産生嚴重的後果,但是長期負擔過重,就會産生不良影響。如果是腎臟功能不太好的人一次性攝入大量蛋白質,可能會立即導致嚴重的問題發生,比如少尿、浮腫、腎衰竭等。
體重增加
肉類中的蛋白質以氨基酸的形式經消化吸收進入血液後,雖然過量的蛋白質並不會直接轉化為體內脂肪,但是它們可以通過糖異生等氧化途徑代謝,併為人體提供能量。而且,這些能量會被人體最先利用,並因而抑制脂肪氧化分解,從而間接地促進脂肪儲存,最終造成體重增加,形成肥胖。
不僅如此,肉類含有較多脂肪,即使瘦肉也是如此,而且這些脂肪的很大部分都會被人體吸收,直接成為體內脂肪。
總之,一次性攝入過多肉類食品,會增加胃腸道、腎臟和肝臟的負擔,不僅不利於保持體重,更對身體有害。經常或長期如此,會增加罹患心腦血管疾病以及大腸癌、前列腺癌和乳腺癌等癌症的風險。故此,總是吃太多肉類食品是最糟糕的飲食習慣之一。
那麼,每天到底吃多少肉合適呢?營養師建議,成年人每人每天攝入瘦肉75克為佳。如果患有肥胖、心臟病、高血壓等慢性病,建議還是少吃肉為上,可以多吃豆類食品,比如豆漿、豆腐等。
吃肉的科學方式
不吃燉煮過度的肉
一般來説,大家都比較喜歡吃燉煮得很爛的肉。然而,在200℃~300℃的高溫下,肉類食物中的氨基酸、糖和無害化合物會發生化學反應,形成芳香族氨基酸,這些由食物衍生的芳香族氨基酸含有12種化合物,其中9種有致癌作用。
不吃煎炸過的肉
高溫油炸、煎後可能會産生致癌物質,尤其是對於腌制食品來説更是如此。所以,在食用鹹魚、鹹肉、香腸、火腿等食品時,忌煎炸。正確的食用方法是以上食品煮熟或蒸透。同時,燒制腌熏食物時最好加些米醋,因為醋有分解亞硝酸鹽的作用,而且能殺菌。
吃瘦肉也要適量
大多數人認為吃肥肉會發胖,所以選擇吃瘦肉,以為這樣就能在攝入營養物質的同時避免發胖。可事實上,多吃瘦肉也未必就好。
瘦肉中的蛋氨酸含量較高,蛋氨酸在某種酶的催化下可轉化為其他物質,過多也會導致動脈粥樣硬化。所以,無論是瘦肉還是肥肉,都要適量食用,多多可不一定益善。
不用熱水浸洗肉
考慮到生肉會不太衛生,所以大家在買回生肉之後,一般都會清洗新鮮肉,有些人會選擇放在熱水中浸洗,然而這樣做會使肉失去很多營養成分。肉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在熱水的浸泡下,蛋白質會溶于水中,造成營養流失。同樣的,還有B族維生素等也會溶于水。
當然,用冷水清洗生肉,也需要注意避免直接在水龍頭下沖洗,因為這樣會令生肉上的細菌隨著水花濺得到處都是,讓整個廚房都不衛生,從而産生食品衛生隱患。
因此,正確清洗生肉的方法是,放在固定的容器中,用冷水稍微將肉浸洗一下,然後用廚房紙巾蘸幹再烹飪。
平時吃肉,建議優先選擇蝦肉、魚肉、鵝肉、鴨肉、雞肉,其次才是羊肉、豬肉和牛肉。這是因為鵝肉、鴨肉等肉類化學結構與橄欖油很接近,經常食用可以降低人體膽固醇,對心臟有很好的保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