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技術市場>成果轉化>

中關村科技成果轉化“火花”四射

發佈時間:2019-07-25 16:57:54  |  來源:科技日報  |  作者:華淩  |  責任編輯:蘇菁

面對變化不定的市場需求,針對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的種種困難,近日,北京的中關村燃起科技成果轉化火花,並在北京市科委舉辦的科技成果轉化創新資源對接大會上形成了燎原之勢。

在眾多高校院所雲集,高新技術企業聚焦的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科技成果不再僅僅是實驗室成果,更在積極進行落地轉化,成為産品進入市場,惠及民生。

挖掘科技成果源頭的供給能力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第一大致死原因,目前研發的高精度微創介入手術機器人有望成為治療手段之一。目前産品初具雛形,還是個孩子,才剛剛開始走路。以後能走多遠,走到哪,還需要各級政府的大力扶持。”在2019全國雙創周的中關村科技成果轉化“火花”系列活動上,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介入科主任李佑祥在創新項目發佈會上呼籲。

今年2月,由中國科技成果管理研究會、國家科技評估中心、中國科學技術資訊研究所在北京發佈的《中國科技成果轉化2018年度報告(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篇)》(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17年,2766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成果轉讓、許可、作價投資方式,獲得成果轉化合同金額達12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6%。其中北京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合同金額達到33.4億元,佔全國27.6%,居首位。

在2019年北京市科技成果轉化創新資源對接大會上,北京市科委高新技術與成果轉化處處長施輝陽表示:“目前在北京市科技成果轉化工作中,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源頭的供給能力有待挖掘,當前,以論文為導向的科研體制仍未從根本上扭轉,科研成果與市場需求還是存在‘兩張皮’,高品質科技成果産出不足,技術轉移機構建設仍需加強。”

中關村管委會創業服務處處長閆穎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説:“高校院所是前沿原創性科技成果的發源地。而進入市場,高校院所只是轉化單體,會形成資訊孤島,因此,不能讓創新‘火花’稍縱即逝,要著力捕捉。我們為高校項目提供路演,把高精尖科技成果向投資人、企業及專業機構推介,助力與資本、産業和市場精準對接,打開高校成果轉化的新局面。”

記者了解到,在推出“火花”系列活動之前,去年,中關村管委會緊鑼密鼓到北京各大高校就技術轉移辦公室建設及科技成果轉化情況頻頻調研、籌劃醞釀。其間,中關村管委會副主任翁啟文提出,希望高校院所能夠持續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著重建設專業的技術轉移服務平臺、硬科技孵化器、中試基地、概念驗證中心,推動專業領域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與以往不同的是,今年中關村科技成果轉化‘火花’活動,旨在發揮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源頭作用,完善成果快速轉化機制,促進成果尋找應用場景,加速成果轉變為産業技術並落地企業,服務北京高精尖經濟結構建設和高品質發展。”閆穎介紹説。

建技術轉移學院培養專業人才

“相比之下,醫生在創業知識儲備、成果轉化運營管理等方面,略遜於其他創業者,我們能夠做到的是把創新技術做好。中關村管委會搭建平臺,給予有力支撐,幫助科研人員開展推介、投融資、項目路演、需求發佈以及宣傳等工作,這也讓我們更能集中精力做擅長之事,並讓手裏的研究成果順利轉化。”首都醫科大學眼科醫生甄毅對科技日報記者坦言。

“‘火花’活動的核心就是便捷高校的科技成果轉化,讓科學家、企業家、投資人、技術經理人等在一起碰撞出火花,使‘産學研用’對接更精準。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形成資源集聚匯集效應,建設科研轉化服務實體,加速科技成果落地轉化。”閆穎説。

施輝陽表示,更令人感到欣慰的是,目前各類主體參與成果轉化越來越活躍,特別是近幾年,一批承接、轉化高校院所科研成果的企業嶄露頭角。據去年跟蹤調查統計,210家企業承接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1127項,投資額達108.7億元,實現産值278.4億元。

然而,《報告》顯示,在2766家研究開發機構和高等院校中,僅9.5%(264家)的單位設立專門的技術轉移機構,科技成果轉化中專業服務機構與專業人才的缺乏程度可見一斑。

閆穎表示,我們支援高校院所建立技術轉移辦公室,每年給與一定資金支援,鼓勵聘用專業服務人才,加大力度幫助科學家加速實現科技成果轉化。中關村管委會與教育部科技司聯合發佈《關於促進在京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實施方案》,認定北京理工大學技術轉移中心等12家機構為首批高校院所技術轉移辦公室。

在中關村管委會指導和支援下,中關村技術經理人協會也在近日應運而生,將推動技術“紅娘”走向職業化。翁啟文提出,希望中關村示範區內從事科技成果轉化的機構及個人加入中關村技術經理人協會,呼籲全球的技術經理人、科學家、企業家、投資人到中關村開展成果轉化,共同推動中關村技術經理人事業發展,助力北京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全國科技創新中心。

此外,針對專業化人才稀缺的情況,記者從北京市教委科研處了解到,北京將依託清華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和北京航空航太大學的優質教育資源和豐富實踐經驗,建設北京技術轉移學院,重點開展成果轉化人才的學歷和非學歷教育,培養一批既懂科技成果轉化,又具備法律、財務、市場等專業能力的管理和服務人才。

成果轉化生態有待進一步優化

“國家大力推動雙創,出發點和最終的落腳點就是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北京高校技術轉移聯盟秘書長陳柏強表示。

閆穎説,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生態仍有待進一步優化。只有建立良性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才能最大程度發揮高校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熱情,促進我國科技水準的提升。

據介紹,在打通成果轉化政策“最後一公里”過程中,北京市近80%的高校院所針對國家和本市科技成果轉化政策都制定了實施細則。2018年以來,北京大學圍繞專利運營、兼職離崗等出臺6項細化政策,當年實現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10億元,同比翻番;中科院自動化所改革科研評價體系,由論文導向變為産出導向,2018年技術合同成交額同比翻兩番;北京工業大學將科技成果轉化業績納入教師績效、崗位、職稱考核指標並提高賦值權重;北京理工大學探索採取事先協議約定的方式,允許所創辦企業在一定期限內無償使用學校科技成果,再根據企業發展情況由學校行權。

施輝陽透露,目前北京市各區圍繞主導産業發展需求,積極加強與高校院所的合作,承接相關領域的科技成果。例如,海澱區與北大、清華、北航等合作建立北京協同創新研究院,設立12億元規模的投資母基金,累計轉化成果111項,成立高科技企業46家;昌平區設立25億元規模的服務創新創業和産業化引入專項基金,計劃每年安排不少於10億元區級財政資金,用於吸引研發機構落戶;懷柔區建設中科院北京懷柔科教産業園,推動中科院17個院所的32個科研和産業項目落地;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加快建設科技成果轉化承載區,截至目前,亦莊國投累計投資轉化落地項目110余個,投資額超過350億元。

“相信在中關村及各平臺的大力支援下,科技成果轉化這一道路將會越來越寬闊、平坦、高效。”雙創周參展創新企業之一、北京相貌空間科技有限公司的陳紅由衷地説。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