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4日上午由中央民族大學藝術人類學研究所申報並且承擔的2019年中關村國際青年藝術季項目“錦繡中華”專題展及中國刺繡藝術傳習營在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開幕。
國家民委文化宣傳司副司長鐘廷雄、文化和旅遊部中國民族民間文化發展中心前主任李松、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黨組成員副秘書長呂軍、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總策劃人解如光先生、苗繡收藏家田景怡、中國刺繡藝術大師蔡梅英、中央民族大學副校長石亞洲、中央民族大學副校長王麗萍、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院長麻國慶等領導出席了開幕式。
項目負責人王建民教授主持開幕式,石亞洲、鐘廷雄、李松、解如光、麻國慶先後致辭。嘉賓們在致辭中強調了在科技和高等教育薈萃之地中關村、在多民族師生共濟一堂的中央民族大學舉辦這次活動的價值和意義。中央民族大學利用人才學科平臺優勢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國家和北京文化建設中發揮了積極而獨特的作用。刺繡是中華民族文化瑰寶,凝聚著精湛的手工技藝和悠久的歷史記憶。這次展覽對於活躍校園文化、提升學校文化品質、動員更多年輕人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與傳承有著特別的意義,能夠引起公眾對於人類文化遺産的更多關注。隨後,中央民族大學副校長王麗萍宣佈“錦繡中華”專題展及中國刺繡傳習營開幕。嘉賓們在主題宣傳展墻上簽名之後,移步展廳參觀。
本著文化交流、美美與共、藝術傳承的精神,展覽將中央民族大學博物館收藏的中國各地各民族刺繡與倣真繡藝術精品組合在一起,舉辦了這次“錦繡中華”專題展。展覽將延續到6月29日。
刺繡作為中國傳統手工藝的重要種類,在中國有數千年的歷史。刺繡是把人的設計和製作添加在織物上的一種藝術實踐,作為中國傳統手工藝的重要種類,刺繡在中國有數千年的歷史,體現了人類對於生活的理解和追求,成為展現審美情趣、承載道德倫理、區分社會群體、銘記族群歷史的表達方式。中國自古就有“衣畫而裳繡”的章服制度,各地各民族的刺繡更是與生活緊密聯繫,異彩紛呈。將中國各地方、各民族的刺繡服飾匯聚一堂,能夠象徵性地呈現出中華文化的獨特性、豐富性和多樣性。而在清末發展出的藝術倣真繡基礎上,經過一代代刺繡藝術大師的努力,刺繡已經發展成為具有獨特魅力的藝術表現手段,以變換的組合繡法用多彩的絲線繡制出了一幅幅刺繡藝術精品,成為了一種重要的文化表現和表徵方式,千絲萬縷中蘊含著中國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在中國廣袤的大地上,這些不同地域和民族的刺繡以技表像、以術表意,象徵性地繪成了百花齊放的“多元一體”華彩篇章,更呈現出多民族和諧共生、美美與共的錦繡中華宏偉藍圖。
這次專題展的策展人曹靜博士特邀蔡梅英大師的33幅作品以及12個刺繡及緙絲團扇在刺繡藝術精品廳展出。作品採用了從傳統藝術表達手法到結合不同藝術視覺感受的當代刺繡技藝,攝影、油畫、工筆國畫、水墨寫意等原作通過刺繡大師嫺熟運用配色、針法、繡法進行二度創作的重新演繹,栩栩如生、鮮活感十足地呈現在觀眾面前。作品中引人注目的是獲得國家工藝美術最高獎山花獎的“盛世滋生圖”,該作品又名“姑蘇繁華圖”,全場15.9米,畫面中有人物12000多、建築200多棟、橋梁50多座、船隻400多艘,用絲線長達5萬公里,絲線顏色2000多種,19位大師及繡娘歷時5年繡制完成。
活動的另一項重要內容是中國刺繡傳習營。通過自願報名和遴選,遴選出來自高校、文化企業、社會服務機構等方面的30位青年學員,進行每天2小時為時5天的體驗和學習中國刺繡的活動,由中國刺繡藝術大師蔡梅英親自授課指導、高級工藝美術師錢曉麗現場輔導。學員了解和學習中國傳統文化,體驗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手工工藝之美,並通過刺繡在當代社會從生活用品到藝術品的轉換,感受70年來中國社會文化觀念的變化歷程,體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在集中學習完成後,學員利用其他時間自行製作,經過進一步繡制完善,完成一面圖案較為簡單的絲質刺繡團扇。在展覽閉幕式舉辦時,學員待完成的作品交由大師當面評點,已經完成者頒發傳習營結營證書。通過傳習營活動,在展覽作品的觀摩之後,更提供了體驗中國刺繡藝術的機會,將學術研究、藝術實踐和文化傳承結合在一起,更進一步加深了這項活動的意義和價值。
這次活動由中央民族大學藝術人類學研究所、民族博物館、黨委宣傳部、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主辦,北京市海澱區文化和旅遊局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