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創新驅動>環境資源>

甘肅敦煌:風沙明顯減少 野馬頻頻現身

發佈時間:2018-08-29 10:36:05  |  來源:中國環境報  |  作者:張興林  |  責任編輯:謝凡

甘肅省敦煌市近年來加大對自然保護區的建設與管護,位於敦煌市西大門的甘肅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因地制宜,秉承綠色發展理念,為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的世界文化遺産敦煌莫高窟築起一道牢固的綠色生態保護屏障。

攔“茫茫黃沙”,保敦煌僅存濕地

甘肅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甘肅敦煌市和敦煌莫高窟西部,庫姆塔格沙漠以東,西、北分別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敦煌市國家雅丹地質公園毗鄰,並與庫姆塔格沙漠和羅布泊相連,總面積66萬公頃,是一個極為典型的內陸濕地、荒漠生態系統和野生動植物類型自然保護區,分佈有大面積的原始天然植被、珍稀野生動植物和天然濕地,對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保護有著重要作用。然而令人憂心的是,濕地面臨著湖泊沼澤化、沙丘活化等問題,地下水位不斷下降、總面積逐漸縮小。

據敦煌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袁海峰介紹,經專家預算,庫姆塔格沙漠正以每年4米的速度向保護區推進。在庫姆塔格沙漠步步緊逼的形勢下,保護區正經受著種種考驗,與嚴酷的自然環境進行頑強抗爭。“一定要保護好這塊敦煌僅存的珍稀濕地。”袁海峰説。

為此,當地政府全力以赴投入到生態建設之中,設立多個防沙治沙工作站,並配備專業技術人員,為防沙治沙提供了必要的人力支援,建成了千畝胡楊林等多層次防風固沙林的生態體系,形成了全社會參與治沙的良好氛圍。

同時,建成了保護區社區單位陽關鎮等4個村節水引水渠25.91公里、實施節水滴灌1000畝,通過渠係建設集中水源,每年能將南湖灌區冬春季棄水1000萬方引入保護區,少采地下水50萬方,使保護區地下水得到有效恢復,生態環境保護取得顯著成效。

築綠色屏障,護世界文化遺産

8月的敦煌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已開始透出一絲清爽。近處,一排排胡楊樹、金絲柳、沙棗樹綠意蔥蘢。遠處,經網圍欄保護的一簇簇、一叢叢芨芨草、梭梭、白刺、披鹼草蓊鬱成片。

敦煌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按照“資源保護為重點、科研監測為支撐、隊伍建設為基礎、制度建設為保障、項目建設為突破口”的總體佈局,以科技引領為支撐,依託“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退耕還林、濕地保護、重點生態公益林、防沙治沙等林業重點工程,以保護區周圍、風沙前沿、河流源頭等生態脆弱區和環城鎮周圍等生態敏感區為重點,堅持生態保護同扶貧開發相結合,加大生態脆弱地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貧困群眾生態移民力度,減輕生態壓力,提高保護區內生態自我修復能力。

袁海峰回憶説,以前保護區週邊黃沙漫天,能見度不足20米,當地交通、設施農業和民眾出行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甚至因國際旅遊名城敦煌出現強沙塵暴天氣,世界文化遺産莫高窟出現暫時關門謝客的情況。

現在,隨著加強保護區管理與建設,以及防護林帶的建成,整個敦煌市的生態環境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為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的世界遺産敦煌莫高窟築起一道道牢固的綠色生態屏障。

構監控網路,守保護區生態安全

在敦煌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蘆草井站,站長楊建龍正通過監控視頻觀察著保護區內的情景。

“這就是保護區內野生動物赤狐。”楊建龍指著監控視頻告訴記者,自保護區建立以來,在各方力量的幫助支援下,不斷提高資源管護能力,努力提升科研監測水準,重視環保科普和宣傳教育工作,使區內資源得到了有效保護,所以監控鏡頭才會給大家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楊建龍還調出了近期拍到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野駱駝和普氏野馬等野生動物的活動軌跡。在保護區名為馬圈灣的地方,隴原環保世紀行採訪團也遇到了正在飲水的6隻野雙峰駱駝群,矯健膘肥的身影顯示著保護區內生態環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野生動物頻頻出現,説明保護區的生態環境好了起來,現在地下水位上升了,植被好了,風沙也明顯減少了。”楊建龍説。

目前,隨著生態環境品質好轉,國際旅遊名城敦煌市旅遊業積極探索從“景點旅遊”向“全域旅遊”轉變,旅遊業為主的第三産業在全市國民經濟中的佔比已超過60%,成功實現了“綠色GDP”,打響了敦煌生態文化旅遊品牌。(記者張興林 通訊員馮寶強)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