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技術市場>移動互聯>

社會治理e起來
移動互聯時代,什麼是用戶數據的正確打開方式?

發佈時間:2018-08-15 16:47:58  |  來源:人民網-輿情頻道  |  作者:王月  |  責任編輯:楊碩

當前我國大數據産業蓬勃發展,在智慧物流、移動支付等領域領跑全球。大數據演算法在商業應用中非常普遍,許多網際網路企業對個人資訊的商業利用往往走在隱私保護之前。

今年年初,支付寶帳單默認勾選同意《芝麻服務協議》事件一經曝光,即招致公眾強烈不滿。3月,百度集團總裁李彥宏也曾因“隱私換效率”之説引發輿論質疑。事實證明,在體量龐大的網際網路流量衝擊下,公眾對個人資訊的使用與保護始終是高度敏感的。在如何合法使用用戶數據、有效保護用戶隱私權與知情權,以及發生數據隱私侵犯後如何調整規範等問題上,只有那些審慎面對公眾授權、小心呵護公眾信任的企業才能獲得長足發展。

輿論倒逼網際網路企業修補隱私安全漏洞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流量爭奪戰升級,有些企業試圖通過各種手段增加用戶黏性,甚至不惜為此打“擦邊球”,用戶的知情權和選擇權受到侵害。社會輿論反饋成為網際網路企業規範平臺管理的重要監督力量。6月中旬,航旅類App航旅縱橫上線了“虛擬客艙”新功能,用戶可在選座的同時查看同艙乘客的歷史飛行地點及頻率等資訊,還可與同艙乘客進行私聊。這一新業務原本是“為了幫助大家開啟有溫度的飛行”和“志同道合好結伴”,但未經用戶許可和心理適應的“創新”社交服務,在一定程度上擊中了用戶對隱私防護的敏感地帶,引發輿情風波。事件披露後,航旅縱橫通過官方微網志發佈致歉聲明,並將虛擬個人主頁設為默認關閉狀態。

此前3月,美團外賣和餓了麼App上的隱私保護功能默認關閉,受到眾多網民吐槽。作為回應,美團外賣和餓了麼均表示于6月起默認開啟號碼保護功能,對用戶姓名、手機號等重要資訊做虛擬或自動遮罩處理,用戶無需手動勾選“匿名購買”選項。無獨有偶,7月9日,針對涉嫌洩露用戶隱私一事,大眾點評新增“一鍵停用第三方全部社交關係”功能。用戶可自行選擇一鍵取消微信好友關注,同時,通過微信等第三方平臺登錄大眾點評後,平臺在導入好友功能上也給予用戶充分提示。

引入前沿技術為用戶數據安全保駕護航

在大數據演算法越來越成熟的當下,資訊定制化越來越能滿足公眾多元化、個性化的需求。與此同時,高級演算法背後,用戶隱私洩露和個人資訊濫用成為日益嚴重的問題,問題一旦曝光,往往令企業形象受損。如今年3月以來,境外社交網站臉書就因用戶數據大規模洩露陷入信任危機。國際各大網際網路企業試圖通過先進的電腦技術,在演算法造就的“黑箱社會”中有效保護用戶數據。比如,一直將“安全、隱私”作為産品一大賣點的蘋果公司,通過引入差分隱私和智慧反追蹤技術,增強用戶行為預判,減少跨站點追蹤和廣告推送,塑造出“隱私安全衛士”的良好品牌形象。另外,當前區塊鏈技術在數據保護領域備受關注,有業內人士認為,區塊鏈有望為個人數據保護帶來“革命”。今年3月,谷歌申請的一項新專利顯示,公司將利用區塊鏈技術保護用戶數據的安全性。而據外媒報道,保加利亞國家電子政務機構採用了LogSentinel公司提供的區塊鏈技術,以保護公民的個人數據。

在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領域,我國也做出了許多有益探索。例如,5月,貴州省啟動“大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關鍵技術”項目,由地方政府牽頭,國內外多家科研機構和知名高校參與項目課題研究,凸顯出政府、學術及行業等各個層面對前沿數據保護技術研發的重視。此外,當前在智慧化辦公領域作出嘗試的阿里巴巴釘釘,作為我國原創産品,以雙重加密技術實現數據全生命週期保密,受到企業、組織和政府部門的青睞。其中,公安部依託釘釘平臺建立的移動打拐平臺“團圓”系統,運用網際網路技術連接了國內20多款流量領先的App,且讓廣大用戶參與進來,形成群防群治的模式,失蹤兒童找回率高達97.6%,引發輿論關注和讚譽。

相關組織及立法推動數據保護監管形勢升級

網際網路生活已成為社會公共生活最重要的子集之一,網路數據隱私保護也已經成為全球性熱點。數據隱私保護不僅需要網際網路企業的行業自律,還要通過相關組織機制的建立和具體而微的法規建設,令公民隱私權益訴之有據、訴之有效。3月,由美國20多家消費者組織、隱私保護組織等組成的聯盟,指控谷歌旗下視頻平臺YouTube非法收集大量13歲以下兒童用戶資訊,並要求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對YouTube平臺處以數十億美元的重罰。此前,2014年3月,也曾有隱私保護組織出於用戶隱私安全的考慮,呼籲FTC阻止臉書收購通信軟體WhatsApp。這些自發組織向監管部門提出的申訴儘管並不具有法律效力,但無疑會對社會監管合力的形成起到推動作用。

立法方面,5月25日,歐盟《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正式生效,網際網路組織自由收集、分析和管理用戶資訊的許可權將被嚴格限定和監管,網際網路個人資訊保護力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相比以往的數據保護法案,GDPR明確了企業圍繞數據保護的義務和數據洩露應承擔的責任,顯著增強了個人用戶的權利,同時監管機構在整個歐盟範圍內的協同執行力度空前,最高罰金可達2000萬歐元或者企業全球營業額的4%。因此,GDPR被輿論稱為“史上最嚴格數據保護條例”和“網際網路誕生以來的最大變革”。西方主流媒體預測,歐盟這一隱私保護法案將對全球産生重要影響。當前,臉書、蘋果等國際網際網路巨頭已披露各自的隱私政策調整,以遵守GDPR相關要求。我國企業想要打開全球市場,必然繞不開歐盟,因此預計GDPR對我國網際網路企業的影響也將在後續顯現。

企業在數據隱私保護設計上還有哪些問題和挑戰?

快遞“隱私面單”:用戶安全度與體驗實效度之間的矛盾

2017年“雙11”購物高峰到來之前,順豐、韻達、京東等多家快遞啟用“隱私面單”,生成的面單可對姓名、電話、地址等敏感字段進行隱藏或由編碼代替,實現個人資訊加密化。這一業務模式的推出,彰顯出快遞企業對用戶隱私保護的重視,體現了行業的進步。但根據輿論反饋,“隱私面單”增加了收取快遞時快遞員和用戶的麻煩,因此用戶反饋和實際推行佔比並不理想。當資訊安全與用戶體驗之間出現矛盾時,企業或可本著加強隱私保護的良好初衷,在服務體驗和産品實效上做好前期試驗、調研,兼顧安全舉措的創新性與效益性,為用戶提供安全又便捷的服務。

微信錯轉賬:用戶隱私保護與正當利益保障之間的矛盾

近期,一位廣州的用戶使用微信錯轉他人8萬元後被拉黑,微信稱因保護用戶隱私無法提供收款人資訊,招致輿論爭議。事件還引發微信和支付寶兩大支付平臺的“隔空互懟”。事後輿論認為,保護用戶合法權益不僅需要微信、支付寶等移動支付端加強自身機制完善,在技術和規則等層面打好“補丁”、改進提升,監管部門也要根據移動支付發展新態勢,抓緊建立安全有效的監管體系,打造更安全堅固的移動支付“防火牆”。

區塊鏈技術:數據保護新範式對傳統隱私防護模式的影響與衝擊

時下大熱的區塊鏈技術以“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技術特徵,為隱私保護和數據分享提供了新範式,在金融、醫療、保險、物流等領域均有所應用。輿論更是以“掀起資訊安全新變革”“應對網路安全的最佳方案”等語言評價區塊鏈技術對網際網路數據産業的巨大影響。7月,依託區塊鏈技術起家的英國電商支付和身份驗證平臺Nuggets登陸我國,為我國電商市場提供本地服務。隨著區塊鏈新興技術對數據流通的影響逐漸深入,傳統資訊保護模式預計將受到較大衝擊。應該注意的是,儘管區塊鏈在數據洩露、資訊篡改、網路詐騙等傳統問題解決上具備優勢,但其自身系統、數字貨幣和秘鑰管理方面的安全問題依然存在諸多挑戰。

結語

大數據時代,用戶資訊和隱私保護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作為“網路時代的科學讀心術”,大數據的價值是將人的行為、傾向、選擇等資訊化處理,反過來為社會生活提供便利。在這樣的網路環境中,儘管很難完全拒絕讓渡個人資訊,但只要網際網路企業堅持以人為本,以尊重用戶隱私而非商業獲利為第一原則,同時輔以社會輿論和監管條例的督導,那麼在資訊交換的過程中,隱私保護和效率提升完全能夠並行不悖,用戶也將不必在讓渡資訊和便捷生活之間做二選一的難題。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