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徽州美味”,臭鱖魚似乎當仁不讓,不過這種美味,像榴蓮、臭豆腐、香菜一樣,有人愛有人恨。且鱖魚價格偏高,早些時候,只有家境較富裕的人家,在重要的日子才能嘗上一回,於是記憶中關於臭鱖魚的味道則不是那麼鮮活了。比起臭鱖魚,一頓年年都有的殺豬飯,反而能激起更多人味蕾上的記憶。
啃塊腌豬頭,留下一嘴香豬油
冬至過後,徽州的年味便足了起來。每個縣都有不同的特色年貨,而在徽州的農村,共通的就是那頭養了一年待宰的大肥豬了。
一般在春上,農戶就要挑一頭小豬崽,養到年底。殺豬那天,主人早早就得起床燒水,水燒開了,火也不能滅,殺豬時需要熱水的地方多著呢。
殺豬匠來了,先到豬欄去捉豬,一般殺豬匠擒頭,主人家幫忙拽“豬辮”(豬尾巴)。在殺豬匠的手中,一個上午時間,便能將一頭豬的豬頭、豬身、豬內臟全部撥弄好分開來。到了晚上,就是吃殺豬飯的時間了。準備工作在下午就已經開始了,上好的條肉與豬腿,主人家會先留著,用粗鹽腌制。而剩下一些鮮豬肉、豬雜碎、豬血等,則是殺豬飯的主料。
豬肉,經過時間的洗禮,會讓主人家獲得與鮮食截然不同,甚至更加醇厚鮮美的味道。一年中開吃腌豬頭的時候,可能是小孩子最開心的時候。腌曬過的豬頭,肉皮泛黃,裏面則呈紅褐色。不用其他調料,只需清蒸,過一會,站在鍋邊,就可以聞到濃郁的香味。
主人會將豬頭分削開來,豬耳一盤,豬臉上肥肉一盤,瘦肉又一盤。剔骨不會那麼乾淨,剩下的豬頭骨,就成了站在灶邊小孩最好的零嘴了。啃一口,留下一嘴香豬油。
腌制豬頭肉,“有頭有臉”上餐桌
小時候那口農村裏的豬頭肉,如今也登上了大雅之堂。日前,記者與安徽省知名學者許若齊先生探訪他的徽州故鄉時,品嘗到了腌制豬頭肉,它被端上大眾餐桌後,賦予了一個高大上的新名字——有頭有臉。
在歙縣,有一個坐落在半山腰的食府,名叫披雲徽府菜館。上這道菜時,兩位身著古裝的餐飲人員,合力抬上一個蓋著紅蓋頭的小擔子。“俗話説,吃肉要吃豬臉肉,娶妻要娶徽州娘……”披雲徽府菜館的餐飲總監曹向忠,一説一敲鑼,介紹紅蓋頭下的腌豬頭。曹向忠説,豬臉肉皮薄,含有豐富的膠原蛋白,有美容健體之功效。
腌豬頭被分為三小碟後端上,豬耳、豬臉皮、豬頭肉。豬耳勁脆,豬臉皮肥而不膩,豬頭肉鹹香恰當。
這道腌豬頭,選自黑毛豬,當地人稱皖南花豬,肉質好,新鮮的豬頭先用白酒去腥,再用大料乳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