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專家:中國社會轉為“養老為主” 人口拐點之後有哪些機遇?
來源:上游新聞2023-08-12 10:12:03
大字

【專家:中國社會轉為“養老為主”】8月10日,第十六屆西普會——中國健康産業(國際)生態大會在海南博鰲開幕。在開幕式上,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原新以《拐點之後:人口結構變化與産業機會》為題發表了主旨演講。原新指出,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國家之一,人口負增長的趨勢還會延續到本世紀七八十年代,積攢了30年的人口負增長能量需要釋放。

原新表示,中國已經從一個“養小為主”的社會,轉變成了“養老為主”的社會,而且養老負擔越來越重。到2073年,老年撫養比將達到102,即每100個勞動力對應102個老人。他表示,人口老齡化和人口負增長是人口發展規律的必然,在挑戰中也存在著産業機遇。“人口規模依然巨大給了我們規模上的信心,這也是我們能夠國內國際雙迴圈的一個基本人口基礎。”

由“養小為主”到“養老為主”

原新援引相關數據指出,2022年,中國總和生育率為1.2,出生人口比死亡人口少了85萬人,是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國家之一,同時每人平均預期壽命已經超過78歲。一方面生得越來越少,另一方面活得越來越長,年齡結構頂端的人越來越多,這是老齡化和人口負增長的根本原因。

原新表示,活得更長是一個必然的趨勢,但是未來會不會繼續少生,少生的局面會不會略有緩和,“這就要看我們的努力”。他認為,即使到2030年,“我們把總和生育率提升到1.8到2.0以上,人口負增長的趨勢還會延續到本世紀七八十年代,積攢了30年的人口負增長能量需要釋放”。“我們有沒有可能觸底反彈,建立積極的支援生育政策體系,能不能讓生育率觸底反彈,我認為前景並不確定。”

“人口的變化一定會帶來年齡結構的變化。”原新稱,預計到2050年,中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超過5億人,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一定會帶來社會治理和經濟發展結構要素的變化。他説,本世紀八十年代以前,中國是全球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全球1億人口以上的國家中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國家。

原新分析,“七普”資料顯示,2020年,0-14歲少年兒童人口為2.53億人,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為2.64億人,老年人口數量超過了少年兒童人口數量,少兒撫養比為28.3(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100),老年撫養比則為29.5,這標誌著我國社會養“老”負擔反超養“小”負擔,且養老負擔越來越重。“養小基本上是家庭支出,但是養老不一樣,養老需要大把的社會投入,養老支出是養小支出的三到四倍。”

人口拐點之後有哪些機遇?

原新認為,到本世紀中葉以前,中國依然是一個人口大國,“人口規模依然巨大給了我們規模上的信心,這也是我們能夠國內國際雙迴圈的一個基本人口基礎”。而隨著整個社會科技化、數字化、工業化的發展,人工智慧和機械對人的替代作用在不斷增強,對勞動力數量的需求在減少,對勞動力品質的需求在增加。“在這樣的情形下,到底勞動力會不會短缺,還要看未來的發展。”

原新指出,恰恰是老齡社會的發展,為銀發經濟創造了一個新的增長點,也就是老齡産業體系的構建,包括文化産業、健康産業、宜居産業、服務産業、製造産業和金融産業。其中,文化産業是為全生命週期提供精神引領産品和服務的總和,如教育培訓、文化創意、藝術創作、旅遊休閒等産業,目標是“活得長、活得樂”。

原新稱,健康産業是主動健康觀引領,適應老齡社會和長壽時代的健康體系,如終生的健康教育、健康管理、體育、中西醫、數字化等産業,目標是“活得長、活得好”;金融産業是向年輕人提供老年期金融準備的持平和服務,如融資、資産配置、保險等産業,目標是“活得長、活得足”。

“人人都會老,家裏都有老年人,關注老年人的今天,就是關注我們的明天,關注今天的老年人,就是關註明天的自己。”原新表示。

分享到
037165901996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