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印度蘋果代工廠遭打砸 印度市場不是想像得那麼“美好”
來源:新京報2020-12-14 18:09:50
大字

▲網傳視頻截圖。

【印度蘋果代工廠遭打砸】12月12日,台資企業緯創資通(Wistron)在印度一家專門生産蘋果公司電子産品的工廠,遭到當地員工的打砸。此事驚動了包括當地政府、蘋果和投資者在內的多方。

火爆場面網上流傳

據當地媒體援引部分參與者及旁觀者的説法,事發地是位於印度電子工業重鎮班加羅爾市郊(距市中心52公里)科拉爾區納薩普拉工業園的緯創資通工廠。

該工廠佔地43英畝,總投資號稱2900億盧比,但當地知情者稱實際只有300億盧比;其宣傳冊上宣稱額定僱員10000人,但當地人士稱實際僱員只有兩三千人;負責生産蘋果、聯想、微軟等多個國際品牌的電子産品及生化産品,今年8月才高調投産。

科拉爾區警署稱,事發時部分工人剛下早班,他們中數百人情緒激動地試圖與工廠人力資源部管理層進行交涉,但很快發生暴力衝突——情緒激動的僱員一邊大聲辱罵,一邊搗毀了前臺區域部分傢具、電腦和一些設備,損毀多輛汽車,還衝砸了工廠高管辦公室所在的獨立小屋。相關視頻在社交平臺廣為流傳。

班加羅爾所在的卡納塔克邦中區警察總監庫馬爾-辛格稱,已逮捕大約130名參與肇事的工人,目前緯創資通方面正評估損失,警方則已啟動調查,以確定事件起因並判明各方責任。

不是每個童話都有美好結局

早在2017年,蘋果就在印度開設了App Accelerator運營部門,並高調宣佈其“將産能從中國大陸向印度轉移”的戰略大計。究其理由,除了“不能形成對中國大陸的過度依賴”外,還包括“印度勞動力成本更低廉”、“印度市場潛力巨大必須搶佔身位”等。

蘋果當然不會“一個人在戰鬥”,而是呼朋引類,拉了許多上下游夥伴同往。台資企業是其中積極性最高的企業,緯創資通在“落地”時還以“一個快樂的緯創資通印度員工”為主題發佈了巨幅夏季招聘廣告。

蘋果方對這種“出色成就”自然十分滿意,在面向全球合作者和用戶的官網上,該公司今年8月特別為此發了個圖文並茂的醒目號外。

積極鼓勵“向印度轉移産能”的,還有台灣當局。連月來,駐欽奈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處長王北平多次到兩家緯創資通在印工廠活動,密集接觸當地高級官員,並借此向台北“表功”。就在事發前一天,王北平還和卡納塔克邦首席部長耶迪育拉帕進行了“親切友好會談”。

然而,這一切或許都只是表像。據工人們稱,不滿實際上從工廠開工後不久就開始鬱積了。

他們稱,當初招聘時緯創資通信誓旦旦,稱工程專業畢業生每月底薪21000盧比,非工程專業17000盧比,但入廠後卻分別降至16000盧比和11000盧比,且拖欠達兩月之久。

不僅如此,員工們還抱怨工廠管理層動輒逼迫他們超時工作、加班加點,且不給加班費,更曾“採取體罰和暴力強迫措施”。12月11日,員工們在銀行卡中收到久違的工資,卻發現再次“縮水”——工程專業畢業生月薪12000盧比,非專業則更只有8000。積鬱已久的憤怒暫態迸發,並迅速升級為暴力。

當然,這是肇事工人的一面之詞。迄今為止,不論緯創資通還是把他們拉來的“戰略夥伴”蘋果公司,都尚未就此事發表任何評論。對工人方面所陳述的肇事原因則是不置可否,或乾脆説不置一詞。

進退維谷,左右為難

事實上,這些肇事工人陳述的“待遇”,對部分海外台資企業而言,並不稀奇。通過壓低員工薪水、提高勞動強度、延長工時等手段增收節支,原本也正是某些海外臺企的“經管法寶”,而電子加工行業恰是重災區。

但肇事員工的陳述也未必沒摻水分:自甘地“手紡車運動”以來,印度國內市場長期存在封閉、保守、善變、排外的傾向,對外資、外企並不友好。

印度工會勢力強大,很多員工的“怒氣槽”也比其他許多發展中國家員工更容易“突破臨界值”,勞資糾紛更易觸發。且一旦觸發,很容易引發連鎖反應和連帶效應,令外資、外企在當地的生存與經營成本變得難以估算。

儘管莫迪政府上臺後極力吸引外資、外企入駐,但各邦卻大多自行其是,政令不一,令外資、外企無所適從。

班加羅爾號稱“印度矽谷”,卡納塔克邦一向被認為是印度境內對外資較友好、海外投資監管政策和市場環境相對穩定的地區之一。此次“緯創資通事件”的發生,讓更多人意識到,所謂“友好、穩定”只是相對印度“大環境”而言的。

出現惡性勞資糾紛的在印外資企業,其實遠不止緯創資通一家:11月10日,卡納塔克邦境內最重要的大型外資企業——豐田印度科洛斯卡汽車公司(TKM)就因勞資矛盾惡化導致停工。

儘管邦政府介入,一度迫使工會宣佈復工,但復工後僅5%員工到崗,短短4天后又再度“事實癱瘓”。TKM方繞過工會,試圖招募短工替代固定工恢復生産,結果導致勞資關係更加惡化,至今這種互不相讓的僵局仍未能打破。

卡納塔克邦當局則進退維谷、左右為難。員工尤其工會,他們當然得罪不起,否則輸掉邦選舉可不是鬧著玩的;但作為印度“新經濟火車頭”和“吸引外企、外資的排頭兵”,他們又不能一切服從民粹,真把外資、外企都折騰跑了可就糟了。

問題是,類似于緯創資通這樣的外企,無論如何對待,都是牽一髮動全身。他們之所以能拿到納薩普拉工業園的那43英畝地,靠的是雙方共同畫下的那張“2900億盧比、10000就業機會”大餅。如今非但餅沒有畫得那麼大,還可能只是個摻糠餅。

12月12日,當地官方一方面附和工人“工廠拖欠工資導致暴力發生”的説法,另一方面又要求“儘快恢復生産秩序”、“合法維權”,更強調“合法溝通渠道的必要性”。問題是,怎麼做到?

“低成本、穩定生産、廣闊市場前景”,原本就是“蘋果們”挈婦將雛“投奔”印度的源動力。現在看,這些還能確保嗎?

□陶短房(專欄作家)

分享到
037165901996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