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位國醫大師的養生建議
發佈時間: 2017-08-10 17:42:20 | 來源: 人民網 | 責任編輯: 袁偉軒
國醫大師、安徽省中西醫結合醫院針灸推拿科主任醫師李業甫:
學學自我推拿法
李業甫從醫57年,累積為20余萬患者治療,首創“李氏推拿牽引復位法”,有推有揉,有牽引、後引,治療各類頸椎病的有效率高達95.1%。他還研製了我國第一台牽引復位床,顯著提高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療效。
李業甫告訴《生命時報》記者,近30年來,頸椎病患者越來越多,且症狀越來越重,這和長期伏案、久坐不動、坐姿不良,以及空調溫度過低等有關。為了幫助患者康復,他創編了“李氏自我保健推拿功法”,適合大家日常練習。
頸椎病患者可兩手握拳,一手捶肩,一手擊背,一前一後同時運動,由快到慢,由輕到重,反覆操作16~32次,然後揉上肢、揉胸、摩腹1~2分鐘,每日早晚各一次。還可以試試頸椎前屈後伸法,即頭頸前屈時下頜盡力貼近胸部,後仰時枕部盡力向背側接近,一前一後為一次,屈伸10~20次。常用高枕導致頸椎生理曲度加深的人,應多做前屈運動。長時間伏案導致曲度變直的人,要多做後伸運動。
肩周炎患者推薦試試手指爬墻法。面對墻站立,手臂分別下垂于體側,兩腳分開半步,手指沿墻壁從下向上爬至極限處,稍停片刻再向下滑回原處,反覆練習7~14次。
國醫大師、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人民醫院脾胃病科主任醫師楊春波:
少吃寒涼油炸食品
楊春波從醫63年,較早提出“大脾胃”概念。上世紀80年代,他在國內率先開展脾胃濕熱證的研究,經過臨床調查發現,脾胃濕熱與迴圈、血液、神經等11個系統的72種疾病相關。
楊春波指出,舌苔黃膩是脾胃濕熱的金指標。脾胃濕熱有3大誘發因素:一是氣候因素,夏末秋初較濕熱,濕濁之氣易達脾胃;二是地域因素,福建、廣州、四川等地濕熱較大,更易導致脾胃濕熱;三是飲食因素,吃得過油、飲酒吸煙,以及愛吃油炸快餐、喝冰鎮飲料,易導致脾胃功能下降。
治療脾胃濕熱,楊春波有獨家藥方清化飲:茵陳10g、白扁豆12g、黃連3g、厚樸6g、佩蘭9g、薏米15g。可在基礎方上酌情加減藥物,不過,此方最好由醫生根據個人病情酌情開出。
日常生活中,脾胃濕熱的人最好喝些薏米粥,有健脾化濕功效,薏米和大米最好1:1。若脾虛,再加點芡實和1~2個紅棗。此外,最好避免寒涼和油炸食品,外出就餐切忌冰可樂和炸雞的搭配。
國醫大師、浙江省中醫醫院中醫內科主任醫師葛琳儀:
我的兩個保健方
葛琳儀從醫50餘年,形成了“以補為守,善用清和”“用藥簡練,衷中參西”等獨特的學術思想。
葛琳儀説,最近幾年,看咳嗽的人很多,不少都是一咳嗽就持續一兩個月,西藥吃了不少,但一直好不了。“我在治療這類咳嗽時,會在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的傳統療法基礎上,再增加幾味脫敏藥,比如徐長卿、烏梅、僵蠶等。這是我多年診療得出的心得。”
葛琳儀認為,經久不愈的咳嗽越來越多,可能與空氣狀況、飲食習慣變化有關。比如嚴重空氣污染會加重呼吸系統傷害,而嗜辣、過多攝入高脂肪高蛋白食物又會生痰,令咳嗽更難痊癒。建議人們重視日常護肺,特別是在咳嗽緩解後,也要聽從醫囑,服些養肺的保健藥物。
葛琳儀推薦了兩個她自己用了幾十年的保健方子:日常用鐵皮楓鬥配西洋參、參三七。將西洋參磨粉,與鐵皮楓鬥、參三七粉混合,每天服用3克,長年堅持,有助增強人體免疫力。3種粉末可按1:1:0.2混合,但略有差別也沒問題,用開水沖服即可。此方每日服用量很小,藥效溫和,可長期堅持服用。
冬季進補用高麗參。每年冬至到立春是最佳進補時期,期間服用1~2支高麗參,可獲得更好的進補效果。將一支20克左右的高麗參切片,分7份,每日一份用水煎或蒸服。需要提醒的是,絕不可在患病或身體不舒服時服用補品。如患有糖尿病,不宜加糖食用。過了立春,則不再建議服用。▲(記者 張芳 譚卓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