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癌症60%的因素是自己造成的
發佈時間: 2015-10-26 15:07:39 | 來源: 重慶晨報 | 責任編輯: 許晴晴
自我對照看看 你暴露在哪些致癌因素中?
引發癌症的各種因素分別佔比是多少?權威資料顯示,引發癌症的各種因素及其所佔比重如下:
1、遺傳易感性2%;2、飲食30~35%;3、吸煙30~32%;4、病毒感染10%;5、不當性生活7%;6、飲酒4%;7、工業職業暴露4%;8、環境污染2%;9、食品添加劑1%;10、放射線1%;11、其他未知因素5%。
第一,內在因素,佔15%
內在因素包括遺傳因素、免疫因素、內分泌因素。
遺傳因素:人體內一切生命過程都與遺傳有關,癌症也是如此,但癌症的遺傳表現與一般遺傳病不同。癌症是由於癌症的細胞不僅形態和結構異常,並進行自主性增殖,經過複雜的演變而成的,因此癌症也是細胞或分子遺傳病。但真正直接遺傳的癌症只是少數不常見的癌症,遺傳因素在大多數癌症發生中的作用只是增加了身體發生癌症的傾向性和對致癌因子的易感性。
到目前為止,在人類癌症中,只有視網膜母細胞瘤、腎母細胞瘤、神經纖維瘤、結腸息肉病被認為有明顯的遺傳傾向。
免疫因素:研究發現,先天性或後天性免疫缺陷易發生癌症。臨床研究的資料表明,人體對癌症確有免疫能力,有不少病人可以長期帶瘤生存而不惡化,説明瞭人體對腫瘤有一定的抵抗力。但當一個人免疫力弱的時候,體內的各種致病因子就會發展很快,如果體內的免疫細胞不能及時清除癌變的細胞,我們就有可能患上癌症。如丙種(球)蛋白缺乏症患者易患白血病和淋巴造血系統腫瘤;腎移植後長期應用免疫抑製劑的患者,癌症發生率較高。
但大多數癌症發生於免疫機能“正常”的人群,主要原因在於癌症“太狡猾”,能逃脫免疫系統的監視並破壞人體免疫系統。
內分泌因素:人體有很多內分泌腺體,如垂體、甲狀腺及甲狀旁腺、腎上腺、睪丸、卵巢等。內分泌腺體功能正常時,各種內分泌活動處於平衡狀態。如果內分泌分泌過多或過少,則稱為內分泌失調或紊亂。當人的情緒受到影響,內分泌系統長時間地處於失調或紊亂狀態時,就容易誘發癌症或其他疾病。
如雌激素和催乳素與乳腺癌有關,生長激素可以刺激癌的發展。現已發現,內分泌紊亂與甲狀腺癌、乳腺癌、宮頸癌、卵巢癌等發生有關。
第二,外界環境因素,佔17%,其中社會環境10%,自然環境7%
外界環境因素包括化學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
化學因素:其來源甚廣,種類繁多。目前,經考察和動物實驗證實有致癌作用的化學物質已發現有千余種。化學物質致癌的潛伏期相對較長,對人類危害極大。
醫學研究發現,不同的化學物質會引發不同的癌症。如烷化劑、多環芳香烴類化合物、氨基偶氮類、亞硝胺類、真菌毒素和植物毒素等,可誘發肺癌、皮膚癌、膀胱癌、肝癌、食管癌和胃癌等。
物理因素:其包括電離輻射、異物或慢性炎症刺激等,一般情況下,物理因素致癌的發生率較低,其原因相對明確,防護措施也容易收效。
電離輻射主要包括γ射線、X射線、紫外線的輻射。γ射線是具有電離作用的射線,可使細胞核內DNA基因結構改變而引起細胞突變,從而誘發多種癌症。若無防護措施而長期接觸X射線及鐳、鈾、氡、鈷、鍶等放射性同位素,患各種癌症的危險性較高。太陽光中的紫外線因受其穿透力所限,一般只誘發皮膚癌。癌的發生與外露皮膚長期暴露于強烈日光下有關,在患著色性幹皮病(一種罕見的遺傳性疾病)的人群中,其發病率很高。
異物方面,石棉纖維與肺癌有關,滑石粉與胃癌有關。慢性炎症刺激易引致細胞持續增生,少數在此種增生的基礎上可發生癌變,如慢性胃潰瘍的癌變、慢性子宮頸炎的癌變及子宮內膜增生的癌變等。
生物因素:目前,對生物因素研究較多的是病毒。其中1/3為DNA病毒,2/3為RNA病毒。DNA病毒,如EB病毒與鼻咽癌、伯基特淋巴瘤有關,人類乳頭狀病毒感染與宮頸癌有關,乙型肝炎病毒與肝癌有關。RNA病毒,如近年來發現的T淋巴細胞性白血病毒,人體感染了該病毒後,易誘發成人T淋巴細胞性白血病。
流行病學資料表明,80%左右的肝癌患者都感染有乙型肝炎病毒,尤其是在嬰幼兒時期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後,日後發生肝癌的危險性更大。此外,“幽門螺桿菌”(詳見名詞解釋)感染與胃癌發生關係密切,1994年,隸屬於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將幽門螺桿菌定為Ⅰ類致癌原。
有資料報道,血吸蟲病可誘發大腸癌、肝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