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公立醫院要實現嚴格公益性需大幅瘦身
發佈時間: 2015-06-01 09:40:02 | 來源: 中國青年報 | 責任編輯: 許晴
劉國恩,北京大學中國衛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經濟學教授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提出將公立醫院補償由服務收費、藥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補助三個渠道改為服務收費補助和政府補助兩個渠道,並且強調降低群眾就醫負擔。如何在保證醫院運作效率和醫務人員收入的同時,堅持公立醫院的公益性?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了北京大學中國衛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經濟學教授劉國恩。
如果提高醫療服務收費,老百姓醫療負擔很難減輕,甚至會加重
中國青年報:本次改革特別強調公立醫院的公益性定位,您怎麼理解公益性?
劉國恩:在我看來,廣義上的公益性是指醫療改革公眾能夠受益的程度。對於公眾來説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是醫療服務的可及性,即老百姓看病方便,不用去大醫院的門診排長隊、等很長時間就醫,在家門口就有良好的社區醫院;第二是公眾看病負擔的降低,也就是政府加大出資力度,通過醫療保障制度的完善和醫保投資的加強,來分擔醫藥支出;第三是醫療服務品質的提高。廣義上的公益性,公立醫院和民營醫院都可以幫助實現。目前我國醫改強調的主要是公立醫院的公益性,這主要靠政府出資來實現。
中國青年報:改革強調切斷公立醫院的逐利鏈條,同時保證不增加人們的就醫負擔,這是否意味著要大幅提高財政投入?
劉國恩:完全切斷公立醫院逐利鏈條,讓它徹底回歸公益性是可以的。公立醫院的正常運轉和醫務人員的收入,需要國家財政對公立醫院完全兜底。但是現在公立醫院全靠財政供養不現實。一方面,公立醫院數量龐大,有10000多家。另一方面,公立醫院固定資産是幾十年積累下來的,目前國家每年對公立醫院的當年投入僅佔到其總需求的5%~10%,還有90%是公立醫院自己籌措的。現在以藥養醫的現象很普遍,大醫院的藥品收入佔到總收入的50%左右,此外還有來自器械、耗材的收入。
如果提高醫療服務收費,老百姓醫療負擔很難減輕,甚至會加重,這與公益性的追求不一致。所以,在財政支出能力範圍內,如果想實現公立醫院嚴格意義上的公益性,唯一的辦法就是對公立醫院進行大幅瘦身。首先就是減少公立醫院的數量,減到現在的1/3以下,財政就能對每家公立醫院兜底了。其實,我國現在也不需要那麼多大型公立醫院。2014年每百人裏只有10人左右需要住院服務,大部分只需要門診服務,門診服務中的很大部分也不需要在大醫院進行。
中國青年報:完全靠財政支援會不會導致公立醫院服務效率低?公立醫院數量減少,醫生何去何從?
劉國恩:中國有句古話叫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效率肯定會有影響,但可以針對性地解決,而且服務效率應該更多體現在社會辦醫層面。如果通過動員社會力量,在社區建立越來越多高效的、以門診為主的診所,老百姓就會發現看病時間縮短了,醫生服務態度變好了,而且醫療機構自己就能運作得很好。這不是效率是什麼?
對於醫生,如果能讓他們自由執業,有自己的診所、團隊,每個人一個月能賺幾萬甚至十幾萬元,還需要考慮怎麼説服他們離開公立醫院,或擔心他們的收入保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