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健康中國 > 老人

老人常摔跤查查吃的藥 八大類藥品增加跌倒風險

發佈時間: 2015-04-09 10:37:47   |  來源: 廣州日報   |  責任編輯: 許晴晴

  服藥0.5~1小時 老人跌倒風險最高

  上述藥品,雖然有副作用,但一般人群“扛得住”,老人卻不一定能耐受。梅清華指出,醫藥學臨床認為,老人體質弱、服藥不規律或劑量不當、多種藥品並用等,都導致了老人因服藥而跌倒受傷害的情況增多。

  首先是老人身體原因,他們的機體系統功能衰退,體內代償機制減弱,使得服藥後,某些藥物成分在體內停留的時間相對延長,藥物的血漿濃度相對升高,藥物作用增強或作用時間延長,易發生蓄積和藥物不良反應。

  其次,人老病多,老人患病及多病共存幾率增加,往往用藥品種多、數量多;老人記性差,服藥不規律,漏服、多服情況經常發生。這些都導致跌倒危險性增加。

  梅清華指出,跌倒的發生與藥物劑量有關,如服用高劑量中樞神經藥物會增加跌倒風險。由於老年人藥物代謝和排泄降低,對藥物的敏感性改變,因而易發生藥物不良反應,增加跌倒事件的發生率,“尤其在首次治療、藥物加量時最為顯著”。

  他特別提醒,跌倒的發生也與用藥時間有關,比如作用於中樞神經的藥物一般在服藥後0.5小時內迅速起效,其作用的特點可影響人體的穩定能力,如損害認知力、導致直立性低血壓、脫水或電解質紊亂等,並有較強的鎮靜效應,如在效應發作後患者起床或上廁所時可能會跌倒。

  “有研究顯示,發生在口服藥物後0.5~1小時內的跌倒發生率,比<0.5小時、>1小時的發生率高,因此應重點預防發生在服藥後0.5~1小時內的跌倒事件。”梅清華説。

  兩大原則 預防老人因藥品跌倒

  專家強調,預防老人因服藥而導致的跌倒,首先要減少不合理用藥,杜絕不遵醫囑而隨意增加劑量、藥品種類。

  梅清華指出,老年人用藥千萬不可“試食”,要有明確適應症,可用可不用時,儘量不用,如失眠、抑鬱等,可通過調整生活習慣、環境、人際關係而得到改善;凡能引起跌倒的藥物應當不用或慎用,必須應用者則盡可能減少使用劑量,應從小劑量開始給藥,密切觀察,緩慢增量。

  梅清華指出,服藥時一般應掌握以下兩大原則:

  1.多藥並服要由醫生決定

  切忌亂服藥,到醫院就診或到藥店購藥時,需告知醫生、藥師正在服用哪些藥物,避免重復拿藥,更要避免同時服用多種易導致跌倒的藥物。

  2.服藥後最好休息或床上服

  就醫時,老年患者及其家屬,要仔細聆聽醫生、藥師的用藥指導,仔細閱讀藥袋及用藥標簽上用藥的注意事項、服用時間及副作用;遵醫囑用藥,避免誤服或多服。

  對於有可能引起頭暈、低血壓等易致跌倒的藥品,應注意用藥後的反應,尤其是使用高劑量藥物以及觀察服藥後l小時內的反應,用藥後動作宜緩慢,在發揮藥效時儘量不要外出;如果用藥後出現暈眩,可先休息一下,別急於行走,更別上下樓梯。如服用鎮靜安眠藥的老人,最好上床後服用,以防藥物在老人上床前起作用而引起跌倒。

 

   上一頁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