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鬧怎麼辦? 家長要“見招拆招”
發佈時間: 2015-01-29 13:59:25 | 來源: 人民網 | 責任編輯: 許晴晴
天生敏感型 培養自信總肯定
田田是個“哭泣包”。做的菜不合胃口,哭;作業沒寫完,哭……有親戚教訓田田父母,平時別老説孩子,可兩口子很委屈:“我們平時可是連一句重話都不敢説!”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脆弱愛哭在很大程度上源於人的先天氣質。這樣的孩子往往關心別人的情感、同情心強、觀察力較好、能遵守規則。何況,哭對敏感的孩子來説,並非都是壞事。有研究發現,愛哭的人比不愛哭的人身心更健康。
不過,天生愛哭的孩子通常缺乏自信心,害怕失敗和挫折。總是用哭來解決問題,長大後會陷入負面的思維模式,給婚姻、工作、人際交往等方面帶來阻力。所以,家長不要因誤解而跟孩子鬧脾氣。一來要理解孩子敏感的特質,鼓勵他們學會堅強。其次,要多給予支援,少些責罵或忽視,幫孩子提升自信心,善於自我認可,産生成就感。三來不要對孩子期望過高,強迫他做超出能力之外的事。四要教會孩子用語言來明白地表達自己的痛苦,而不是用哭來表達。家長也要學會放鬆,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和夫妻關係,不要讓自己的焦慮、緊張、憤怒、憂鬱等進一步影響孩子。如果夫妻吵架或家庭關係緊張,要對孩子進行簡單的解釋,免得孩子不斷猜想,加重敏感。
離開父母型 轉移注意常陪伴
寒假開始了,在北京工作的馬嶺兩口子,琢磨著把5歲的小若送回老家,與爺爺奶奶待一個假期。但連哄帶騙剛把孩子送走,老人的電話就來了。“孩子哭鬧得不行,成天要爸爸媽媽。勸也勸不住,這可怎麼辦!”
環境和撫養長輩的改變,如送到爺爺奶奶家撫養、上寄宿制幼兒園等,會讓孩子面對陌生的環境,原有的人際圈發生變化。適應能力本來就差的孩子,會出現哭泣等表現。如果處理不好這一時期的心理危機,孩子容易喪失安全感。像小若這種情況,家長最好留一個人,陪孩子至少一週,伴她度過開始的適應期。面對小若的哭泣,爺爺奶奶不妨先由她宣泄情緒,但要時刻關注孩子的合理需求,比如吃喝拉撒等。然後可以試著轉移注意力,比如提起孩子最感興趣的事,帶孩子去大自然中散步,能很好地幫助她適應新的環境。
調皮耍賴型 不哄不管冷處理
因為一件微不足道的事,4歲的包包哭泣不止。這是她的殺手锏,每當要求沒實現或表示抗議時,便會使出這招。
3歲左右,孩子進入第一個叛逆期,開始學習思考問題,形成自己的觀點,希望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抵制自己不喜歡的東西、事情和人。但由於語言功能沒有發育完善,此時,孩子可能會摔東西、打人等,而哭泣也是一種表達形式。
有的孩子抓住家長的溺愛心理,用哭來達到目的,父母如果遷就,容易使孩子是非不分。但也不要剝奪孩子哭泣的權利,不妨冷處理,不哄不管,讓孩子意識到這種方式行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