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改風暴眼:醫師多點執業 醫患能否雙贏
發佈時間: 2015-01-15 11:38:27 | 來源: 中國青年報 | 責任編輯: 許晴晴
醫生們得到解放了嗎
“解放醫生!”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會長于明德認為《意見》的意義就在這4個字上。他指出,現在,醫生自由執業已經成為國際主流模式,而我國的醫生大部分卻還束縛在單位的“籠子”裏。從這個意義上説,多點執業有條件地賦予了醫生自由。
持類似觀點的還有中國醫療保險研究會副會長熊先軍。他認為,多點執業是還權于醫師。“政府只需要將門檻、資質設定好,並保證醫師遵照執行就行了,至於醫師怎麼執業、在哪兒行醫,就讓他自己説了算”。
方向上異議不多,執行起來卻不易。莊一強提出,醫師多點執業,院長、科主任肯定不高興。有院長就跟我説,“我辛辛苦苦培養他,讓他升職,給他發工資,為他買保險,甚至追悼會都是我給他開。嘿,你去別的地方幹活兒,還讓我心甘情願,這不難為人嗎?”何況,病人是醫院的收入來源,醫師他處出診,勢必影響本院的財路。這是動根本的大事。
不僅院長不高興,醫師也未必有熱情。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社長袁鐘認為,在醫療行業,品牌醫院才能造就品牌醫生,平臺的重要性遠勝於個人,像協和醫院的醫生江湖地位高,受人們尊重,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協和的牌子,難道他真的放棄自己的忠誠,不顧同事眼光,四處執業?!再者,就當下而言,編制的含金量是巨大的,還沒有社會化,那怎麼可能要求醫生單兵突破呢?
他們的擔憂並非無本之木。無論廣東的試點,還是北京的探索,結果都表明多點執業叫好不叫座。
不過,廣東省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巡視員廖新波則要樂觀些。他在微網志中表示,對醫生多點執業的認識之所以混亂,主要是沒有一個開明、開放與開竅的思維,人們總是用單位人的思維思考社會人的問題。目前有些看似不可行的,需要我們努力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