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輪驅動讓醫患都受益
發佈時間: 2014-12-25 10:25:09 | 來源: 健康報 | 責任編輯: 許晴晴
■抓住薪酬制度改革這一韁繩
如何調動醫生的積極性,也是吳立國一直思考的問題。
“醫生是醫院的主體,他們掌握著核心技術。隨著社會資本辦醫的興起,不少民營醫院來‘搶人’,開出的工資是月薪1萬元甚至2萬元,而縣級醫院事業單位工資體制無法給出這麼高的薪酬。”吳立國説,實行薪酬制度改革,砍掉灰色收入,讓醫生光明正大地掙錢,是這一改革的初衷。
該院薪酬制度改革始於1999年,“當時,醫生與收費員、管庫員的收入相差無幾,體現不出醫生的勞動價值。”吳立國説,如今,該院員工的收入構成中,基礎部分是事業單位核定的基本工資,績效工資為每月600元~1.7萬元不等,全院績效工資支出總額佔醫療收入的35%左右。(下轉第2版)(上接第1版)
吳立國介紹,該院薪酬分為4個等級,臨床醫生為第一級,護士為第二級,醫技功能科為第三級,行政後勤為第四級,不同等級內又分不同的檔次。醫生收入是行政後勤人員的4倍,護士是行政後勤人員的2倍,醫技科室人員是行政後勤人員的1.5倍。“收入高的醫生一年能拿20多萬元,比城裏醫院的醫生掙得還多。醫院職工收入差距能達到10倍。目前,臨床醫生的收入佔醫院工資、獎金支出的49%。”
“同一科室同一工種也會有差距。比如我們科室醫生根據工作數量和品質的不同,收入一個月相差一兩千元是正常的。”劉登軍説。
在四等分配機制的基礎上,該院將不同工種的員工收入分為若干級;臨床科主任、專業主任和病區護士長以及行政職能科室領導等,又根據崗位不同分為多個檔次,根據品質考核確定每個人的績效工資。同時,該院每年度都會確定下一年度員工收入增長幅度,結合科研學術、開展診療技術含量、病種危險程度、新技術開展情況、工作量等因素,研究確定下一年的基礎分配系數。
吳立國坦言,作為國家級貧困縣,唐縣財力有限,無力化解鎖定的7400萬元債務,對醫院基礎建設、大型設備購置等方面的投入更是力不從心。此外,該院技術力量仍顯薄弱。
劉登軍説,縣醫院的醫療技術與城市大醫院相比肯定還有差距,如果有機會,希望能借助目前醫聯體等形式,加強與大醫院的合作關係,為縣醫院醫生提供更多輪訓機會,讓他們跟著大醫院醫生學點技術,提升縣醫院的服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