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健康中國 > 聚焦新醫改

54%公立醫院承擔90%的住院和門診量 民營醫院發展受制約

發佈時間: 2014-12-01 10:09:19   |  來源: 文匯報   |  責任編輯: 許晴晴

  塔尖的公立醫院越做越強大

  “病人跟著好醫生走”,正因此,在我國醫療服務體系中,形成了獨特的“倒金字塔”現象。而且塔尖越做越大,越做越強,進而使民營醫療機構沒有辦法和公立醫院競爭。

  從數據可以看到,我國醫院規模在800張床以上的大型醫院2005年以來增長300%,但是500張-800張床的要低一些,500張床以下小醫院的增長速度最慢。而在塔頂上的公立三甲醫院往往是大醫院,民營醫院則是小醫院。目前,全國共有24000家醫院,而三級大醫院雖只佔7%,但從2005年到2013年,三級醫院門診量和住院量增長速度最快。而在24000家醫院中,有40%沒有定級的醫院大多為民營醫院,門診量不僅沒有增加而且下降了31%。住院量只有2%的增長,

  “這背後根本的原因,在於我們國家醫療資源的行政化壟斷。”蔡江南分析認為,行政部門控制了公立醫院,公立醫院又控制了醫生、藥品、檢查。醫療資源主要是四大類資源,在很多國家,這四類資源在一定程度上是分割的、屬於四個所有者。這個局面,最終導致在24000家醫院中,佔54%的公立醫院,承擔了90%的住院量和門診量。

  社會辦醫需要親民路線的聯合診所

  上海市衛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胡善聯教授認為,目前我們要用符合中國國情的方式來解決社會辦醫問題。

  專家介紹説,人們對於社會辦醫存在著一些誤區:一是認為社會辦醫一定是高端醫療;二是認為社會辦醫一定是資金投入;三是認為民營醫院應該與公立醫院錯位競爭,辦到邊遠的郊區去,同時在服務項目上,也是鼓勵民辦醫院去辦社會稀缺的養老、服務、臨終關懷等,是拾遺補缺,而不要同質競爭。

  其實,社會辦醫更多需要的是走親民路線的聯合診所,而不是專為有錢人服務的“高大上”醫院。一份有關亞洲發展中國傢俬人醫生的調查報告顯示,南韓私人醫生的比例最高為86%,印度為73%,平均值為60%左右。而社會辦醫除了資金投入外,還包括技術投入等多種方式。在世界各國中一個主流的認識是,最賺錢的事情應該讓市場來做,市場做得好的事情市場來做,社會做得好的事情第三方來做,沒有人做的事情應該政府來做。

  與會專家認為,應當大力推動商業保險的發展,以多點執業為突破口,打通人才流動的渠道,同時對社會辦醫機構在稅收方面予以支援。

 

   上一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