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公立醫院承擔90%的住院和門診量 民營醫院發展受制約
發佈時間: 2014-12-01 10:09:19 | 來源: 文匯報 | 責任編輯: 許晴晴
儘管近年來滬上社會醫療機構數量持續增加,並有125家社會醫療機構被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但目前本市社會醫療機構實際開放床位,佔全市實際開放床位總數的近8%,遠低於國家提出的20%的標準。民營醫療機構規模小、競爭力不強的現象急需改變。
在昨天召開的“新民健康論壇”上,各路專家與民營機構代表面對面,為社會醫療機構的定位、發展把脈。據悉,截至2013年底,上海共有社會醫療機構1715家,其中醫院212家、門診部757家、個體診所725家、臨床檢驗中心21家。全市社會醫療機構開放床位數12870張,其中床位數在200張以上的民營醫院僅5家,30張-200張的80家,30張以下的多達127家。
5個醫學畢業生中僅1人最終做醫生
“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這是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衛生管理與政策中心主任蔡江南教授給出的答案。
從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十個國家來看,每萬人口中的醫生數顯示,中國正好位於中間的位置,比印度還多了一倍多。“從這個數據來看,似乎我們的醫生情況還可以。”但再從我國醫生的學歷來看,去年國家衛計委公佈的數據顯示,在現有的230萬名醫生中,本科以上學歷者超過50%,換言之,我國還有將近100萬的醫生,其學歷在本科以下。而按世界各國醫生的準入門檻來看,我國現有的“合格醫生”又少了一半,以此與印度相比,醫生數量可能稍微多一點,但再綜合經濟發展水準等因素,我國醫生數量與印度相比就多得十分有限,這直接導致中國醫生供求的矛盾比印度嚴重得多。進一步與發達國家相比,在美國只有獲得研究生學歷者才可以做醫生,由此推算,中國醫生的數量就更少了。
事實上,我國近年來許多醫學院校在不斷擴招,醫學院畢業生都去哪兒了?從2008年-2013年醫學院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分析顯示,每5個醫學院畢業生中只有1人最終做了醫生。而絕大多數本科或是研究生以上學歷的醫生大都留在了三級甲等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