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健康中國 > 醫患關係

優質醫療資源下沉解開醫患“心結”

發佈時間: 2014-08-26 10:53:07   |  來源: 光明日報   |  責任編輯: 許晴晴

  

北京協和醫學院校長、中國科學院曾益新院士 郭紅松繪

  中國科學院院士曾益新,是北京協和醫學院校長,同時也是一位資深的醫改專家。他對《請醫生説説心裏話》這組文章的思考,也正是從“教育”和“醫改”兩個方向展開的。化解醫患糾紛,固然需要為醫患雙方創造解開“心結”的內外部條件,但有效的制度性設計,才是治本之策。

  ——編者

  醫生,是一個特殊的職業。正如光明日報《請醫生説説心裏話》這個欄目開篇所言:他們每天都能體會到生與死的無常,每天穿上白大褂就要面對超負荷的工作強度和不可預知的風險。

  今天,醫患共同面對的“主要敵人”已經發生了變化——不再是過去單因素導致的傳染病,而是以複雜多因素所引起的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代謝性疾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為代表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對醫生來説,這個變化帶來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加細緻地體察患者的心理需求,制定治療方案的時候更多地考慮“人”而不僅僅是“病”,這也就是我們常説的社會心理生物醫學模式。因此,醫學絕不僅是一門技術,還應重視其人文精神內核,當然,其中也包括良好的人際溝通藝術。

  做一名好醫生,必須要有寬厚的知識面、過硬的診治技術、強烈的人文情懷和高超的溝通藝術。溝通也是一門學問。值得我們高度重視的是,無論是在我們當前的醫學教育中,還是在醫院的日常運作管理中,這都是缺失比較嚴重的一環。因此,在醫學教育、住院醫師培訓中,不能只著眼于醫療技術的提升,還應該在課程設置方面加大人文教育的比重,強化溝通技巧的訓練,彰顯醫學的人文精神。

  醫生要學會溝通。社會也要給醫生們建立良好溝通的外部環境。在“醫生説説心裏話”這一系列文章中,我們經常看到,為了在大醫院挂上號,病人往往千里迢迢甚至風餐露宿連夜排隊,而醫生一個上午就要面對幾十位病人。在這種實際狀況下,醫生根本無暇與每一位患者做更多細緻的講解,更不用説是心理方面的溝通了。事實上,這也是許多糾紛産生的根源。

  因此,解開醫患之間的“心結”,還有賴於醫改的推進。

  病人的高度集中,源於醫療資源供給不足,但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優質醫療資源在大城市、大醫院的過度集中。為什麼常見病也要上大醫院、找專家?還是因為基層醫療機構醫療力量薄弱,缺乏高素質的全科醫生,老百姓對基層醫院缺乏信任。用大醫院專家解決普通疾病,加劇了原本就緊缺的優質醫療資源的消耗,也變相加大了疑難重病患者看病的成本。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