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健康中國 > 聚焦新醫改

醫改進行時:快速擴張拖了醫改後腿

發佈時間: 2014-08-21 10:17:04   |  來源: 健康報   |  責任編輯: 許晴晴

  ■利益驅動吞噬醫保投入

  “醫院過快擴張帶來的嚴重後果,是拉高醫療費用,就醫成本越來越高,看病貴問題加劇。”于德志表示,以安徽省為例,2013年的數據顯示,30%的新農合病人在縣域外就醫,使用了50%以上的新農合資金。同樣的疾病,在鄉鎮衛生院、縣級醫院、省級醫院的就醫費用比是137。患者到大醫院就醫的吃住行等間接費用也高。

  “如果一家醫院無限制地擴張床位,會造成很多不需要住院的患者被住院。”一位大型醫院的科室主任説,“一些病人會主動要求住院,但實際上他們只需在門診開藥,回家堅持服用就可以,我們一般不會收治入院。但如果一家醫院床位特別多,不管病情輕重,來一個收一個,肯定會給國家和患者造成巨大的經濟負擔。且不説大檢查、大處方,單説任何病人入院都必須接受的常規檢查,就要花掉不少錢。”

  一位曾考察過多家超大型公立醫院的專家説,一家醫院有七八千張床,不可能收的都是重症病人,優秀醫學人才有限,真要全收疑難重症患者,也沒有能力救治。為了把這些床位填滿,肯定要收大量輕症甚至無需住院的病人。“事實也是如此。很多外地、農村患者慕名而來,這些知名醫院不愁床位收不滿,很容易自我膨脹。”

  擴張雖然使醫院的業務收入迅速增加,但運作成本也大幅增加。一家醫院的負責人説,醫院新建的28層綜合病房樓,安裝進口高速電梯20多部,手術室配備CT、核磁等設備,運作成本很高。擴張雖然得到了床位和人員編制,但是沒有得到相應的投入,蓋大樓、買設備、聘人員的錢都得靠醫院自己掙。

  上海市衛生發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金春林表示,公立醫院要擴張只能依靠貸款,負債建設現象十分普遍,勢必要從病人身上賺錢,加劇看病貴。(下轉第3版)(上接第1版)

  一位醫生説,這幾年雖然他所在的醫院的考核體系加重了高級別手術、平均住院日等技術品質指標,但是經濟收入增長指標並沒有取消,因為醫院必須掙錢養活這麼多人。“這幾年國家對新農合、醫保投入很大,但是很多錢都被醫院過度醫療吸走了。”這位醫生説。

  對此,于德志也深有同感:“醫保資金都流入了大型醫院,這和我國目前的醫療保障水準是不相吻合的。”

  ■“虹吸”基層背離醫改目標

  北京大學中國衛生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孟慶躍在分析《中國衛生統計年鑒》後發現,我國居民住院率從1980年的2.3%提高到2012年的13.2%,其中,1980年~2000年20年間住院率增加了2%,平均每10年增加1%;2000年~2010年10年間,住院率增加了5.8%。與此同時,基層(鄉鎮和社區衛生機構)提供的住院服務份額從1985年的41%下降到2009年的31%,到2012年下降為24%;基層門診服務份額1985年到2009年增加了近10%,但是2009年~2012年卻下降了3%。

  “這些年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實際能力不是提升了,而是下降了。”孟慶躍認為,這與公立醫院無序擴張不無關係。

  “自2008年以來,各級醫院尤其是大醫院一直快速擴張,招收了大量的畢業生,導致縣級醫院招不來人。”中部地區一家縣級醫院負責人説,當地縣級醫院招本科生越來越難,本科生進縣級醫院,都是作為人才引進,這嚴重制約了基層衛生人才隊伍和技術發展。

  “不少醫院院長説,將醫院做大,可以服務更多的病人,解決老百姓看病難問題。這是從單個醫院來看問題,沒有抓住問題的本質和核心。”孟慶躍認為,問題的關鍵是大醫院擴張對基層的損害太大,從長遠看最終會形成一個高成本、負擔重的醫療服務體系。

  在孟慶躍看來,城市大醫院擴張産生的虹吸效應加劇了當前醫療資源供需失衡的矛盾,致使醫療服務體系頭重腳輕,“醫改在強基層的同時,必須按住頭”。

 

   上一頁   1   2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