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患關係如何重回正常軌道?
發佈時間: 2014-08-20 10:08:08 | 來源: 中國江蘇網 | 責任編輯: 許晴晴
醫患關係如何重回正常軌道?
江南時報“醫衛行業新媒體”微信群昨熱議
在本月初,本報曾舉行“江蘇醫衛行業新媒體交流會”,為方便大家線下交流互動,在會後本報牽頭成立了這一交流會的微信群。近日發生的“湖南湘潭醫院産婦死亡事件”,在該微信群中引起熱議,該話題討論的余溫尚未退卻,昨天微網志上流傳的“徐州醫生累倒手術臺至今未醒”的話題,又引起群內新一波的討論。
“內幕”:
有醫生持續12小時不下臺
“看到這消息,眼有潮濕,都是我們的好同行!同行們,也應好好珍惜自己!”東臺市中醫院監察室主任梅春林在群中發言,表達了對徐州胡醫生的致敬以及惺惺相惜。和梅春林一樣,這位徐州醫生,讓微信群中的醫生同行為之牽掛。也有人表示,我們需要有更多像胡遠超這樣的醫生,來點亮醫生這一職業應有的光輝形象,讓醫患關係重回正常軌道。
江蘇省人民醫院金姓的醫生告訴記者,胡醫生所做的外科手術,手術時間可能很長,比如像胸、腦外科手術,醫生有可能要持續12小時不能下手術臺。這樣高負荷的工作,對於很多醫生來説,卻是家常便飯,金醫生舉了一個例子,“8點鐘上班,開始手術,一台大型手術進行到淩晨3、4點結束,第二天8點,又站在手術臺前。”金醫生告訴記者,像這樣的心酸滋味,不少醫生都有經歷過,醫生不僅要做日常安排的手術,有時還會突然接到急診的手術,很多“突發”手術,都是無法控制的。
解決:
政府要提高對於醫院的投入
南京市衛生局法監處、行政許可處處長胡曉翔表示,其實目前的醫療界,醫生的心理、身體雙重疲勞,已呈常態化。
“正是因為醫生工作強度大,所以在面對很多醫患問題的採訪,或面對患者家屬的質疑時,醫生常表現出‘匆忙’、‘風風火火’甚至缺乏‘人文關懷’,但這都是因為高強度、快節奏的工作,讓醫生無法騰出精力和時間。”胡曉翔解釋説。
説起如何緩解醫生精神、身體“亞健康”的“常態”化現狀,胡曉翔提出,除了媒體用有溫度的報道,真實、客觀體現醫生辛苦的工作狀態,讓醫生感受到正能量的鼓勵外,更重要的是,政府要提高對於醫院的投入和關注,讓醫院盡可能安排多的人手,避免醫生工作強度過大。這樣才能從根本上緩解醫生的身心俱疲。
新媒體:
別“煽風點火”
作為微網志、微信的網路平臺管理者之一,劉亞軍在採訪中表示,“作為新媒體人,不應再為緊張的醫患關係煽風點火,儘量展現真實、客觀的資訊。”他説,在對微網志、微信的資訊篩查和管理中,一直遵循著新聞倫理的原則,對未經核實、不負責任的言論進行把關,保證這些言論不出現在網路公共平臺上。
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胡翼青在採訪中表示,當面對一些新聞事件時,大眾媒體如果在不了解事實真相的前提下刻意炒作,率先發佈不負責任的新聞謊言時,就人為地挑撥了醫患關係。作為媒體,應當恪守職業底線,用有公信力的、真實、客觀的採訪,正確引導讀者,不做誤導人的新聞。而這,恰恰也是,媒體存在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