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健康中國 > 老人

老年癡呆致病機理有望破解

發佈時間: 2014-07-04 09:29:17   |  來源: 北京日報   |  責任編輯: 許晴晴

  新聞背景

  老年癡呆症——第四大“健康殺手”

  目前,老年癡呆症已成為繼心血管疾病、惡性腫瘤、腦卒中之後老年人的第四大“健康殺手”。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大約有500萬老年癡呆症患者,全球的患者超過2000萬。

  國際老年癡呆協會中國委員會去年公佈的數據顯示,我國65歲以上的老人中,老年癡呆症發病率高達5.6%,85歲以上老人發病率達25%以上,且每年約有30萬人新發病症。

  目前,世界上並沒有治療老年癡呆症的有效辦法,只是對該病伴發的精神狀態進行治療,例如抗焦慮、抗抑鬱、抗精神病或者改善認知功能等。

  新聞人物

  成果源自學生努力

  雖然已率領團隊繪製出世界上首幅高解析度老年癡呆症致病蛋白精細結構圖,並罕見地獲得三大權威學術刊物的發稿邀請,施一公仍然謙遜謹慎,直言“怕炒作”,並一再叮囑記者,“這確是基礎科學研究領域的一項重大突破,但離臨床應用還很遠。”

  在施一公看來,這項世界級研究成果的取得,不僅僅是因為他,還因為他的學生,“他們都是優秀的青年科學家。”施一公説,如果説自己是“運籌帷幄的將軍”,學生就是“衝鋒陷陣的戰士”。

  施一公坦言,他當初回國時,還擔心過國內的整體研究水準。但他驚喜地發現,清華學生刻苦努力,國內研究水準並不遜色。這也是他回國後,成果頻出的重要原因。

  由於院士增選,施一公曾廣受關注,如今當選院士後,施一公更加勤奮。“我天天都有壓力,這來自於科研競爭和自我要求。作為一個科學家,我每天都會有危機感,這來自於對研究課題的追求,因為每天都會看到世界上有其他重大發現和突破。”施一公説。

  新聞記憶體

  施一公回國後科研成果

  2012年12月19日,施一公研究組在《自然》發表論文《早老素家族天冬氨酸膜整合蛋白酶的結構》,首次報道了人的早老素蛋白在古細菌中同源蛋白PSH的晶體結構。

  2013年4月14日,施一公研究組在《自然》發表論文《細菌能量耦合因子轉運蛋白結構》,首次報道了能量耦合因子轉運蛋白複合物四聚體的晶體結構,並通過結構資訊闡述了該蛋白複合物的工作的分子機制。

  2013年11月17日,施一公研究組在《自然》發表論文《Lsm蛋白質複合體結合U6小核RNA 3’末端序列的晶體結構》,首次報道了Lsm2-8蛋白質複合物自組裝的晶體結構及其特異識別U6小核RNA 3’末端序列的分子機制。

  2013年,施一公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2013年9月,施一公獲瑞典皇家科學院愛明諾夫獎,這是該獎設立35年來首次頒給中國科學家。

  2013年12月,施一公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上一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