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健康中國> 權威發佈

高校學生自殺、投毒事件背後 "作秀式"心理教育作怪

健康中國health.china.com.cn 時間: 2014-02-28   來源: 中國青年報

  1993年,香港曾出現一個月裏20多名青少年集中自殺的系列悲劇事件,同時青少年藥物依賴、拉幫結派、吸毒、晝夜不回家的青少年問題引起政府高度重視。政府委託香港突破機構(一家NGO組織,記者注)和香港中文大學臨床實驗及流行病學研究中心研究對策。6年後一份針對香港青少年的問卷成形並對全港中學生進行“地毯式”篩查,過濾出危險因子最高、較高和一般的3個層次,對其進行不同的抗逆力訓練。 

 

  記者了解到,UAP包括識別機制和綜合課程。識別機制即每個學校一套“香港學生數據表格”,使用這套表格,可以識別出有可能在未來的成長過程中出現偏差行為的那一部分學生。綜合課程包括“發展課程”和“輔助課程”,前者針對每個年級全體學生開設,每級9課教材,教授情緒管理、社交、問題解決及目標制定等生活技能;後者則專為被數據表格甄別出來的學生而設計,為學生開設成長小組,學校協同家長、教師和輔導人員共同輔助學生成長,並進行個案跟進,課程還為家長設計了家長工作坊、親子活動,以提升家長和子女的溝通相處技巧。 

 

  這一計劃,受到王南的認可。他告訴記者,這樣一整套詳實到位的心理健康輔導計劃,基本已能涵蓋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兩個方面的諸多問題。 

 

  但這一計劃被引入我國內地後,也遇到了問題。引進該計劃的韓曉燕説,她早前曾在上海多所公辦學校遊説校長進行“試點”,學校給的回復不是“拿不出老師”,就是“拿不出課時”。 

 

  韓曉燕説,這一計劃在內地普通公辦學校全面推進很難,“校長們還沒有這個意識”。幾年實踐下來,她發現,擋在試點面前最大的困難就是教師的評價體系,“內地的評價是近期學生的學習成績,而我們是一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講求學生生命成長的長期目標”。 

 

  據悉,香港的田家炳基金方面已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有清醒的認識,他們主動出資邀請韓曉燕的團隊進駐到內地4所田家炳中學進行試點。 

 

  專家建議梳理: 

 

  1.人格不健康,不發教師資格證(王南、李如其) 

 

  王南説,中小學校的教師與學生相處的時間很多時候遠遠多於學生家長,一個教師是什麼樣的品格、人格,他帶的學生也會是這樣一種品格、人格,“學生們不會按你説的去做,但會做你所做的”。他建議,在師範生教師資格證發放之前,先設一道“人格健康”的檻兒,只有經測試,人格健康的人才能拿到教師資格證。若經測試,人格不健康,可安排考試者參加社會組織提供的培訓,再參加二次測試,直到其通過測試為止。 

 

  李如其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他建議中小學校的班主任一定要通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訓考試,考試不合格不能做老師。 

 

  2.校園心理諮詢教師不應由本校教師擔任(李如齊、沈之菲) 

 

  沈之菲建議,學校在安排本校心理諮詢師之外,與社會上的某個心理諮詢機構挂靠,學生遇到心理問題,可以直接諮詢如共青團12355平臺這樣的心理熱線,而不是本校心理教師,“很多學生對本校老師開不了口,有先天弱勢”。 

 

  針對這一問題,李如齊則建議各個學校之間採取“心理諮詢老師輪換”的機制,將各個階段在本校值班的心理老師電話公開,同學們有問題可以找老師傾訴,而這名老師,絕不會是本校的老師。 

 

 

   上一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