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健康中國> 權威發佈

高校學生自殺、投毒事件背後 "作秀式"心理教育作怪

健康中國health.china.com.cn 時間: 2014-02-28   來源: 中國青年報

    復旦投毒案一審宣判之際,有關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缺位的話題,再次牽扯起註冊心理師、美國心理劇導演王南(化名)的神經。與其他心理諮詢實務專家不同,王南不僅精通心理學,他還是一名高校教師。

 

  “我從外網看到過一組江蘇省高校學生不正常死亡的數據,説江蘇去年有160多個大學生不正常死亡,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自殺或他殺。僅我本人所在的學校,就有好幾個自殺的,這些都是高校特別忌諱談的事兒。”王南每天都會接觸大量的學生,他告訴記者,出現問題的大學生大多從小學、初中、高中開始,就被“應試教育”或“殘缺的家庭”剝奪了發展社會關係的機會,“他確實是在大學裏出問題的,但原因不在於大學教育,而是此前中小學校裏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位”。

 

  王南説,當前“作秀式”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遺患無窮。

 

  不受待見的“心理健康教育”

 

  説到心理健康教育,泰州市陽光心理服務中心理事長、心理學教授李如齊有一肚子的苦水。 

 

    昨天下午,他剛剛接待了一個開學3天仍拒絕上學的孩子家長。“現在的孩子在人際交往方面非常孤獨,整天把自己關在家裏玩手機、玩電腦遊戲,不洗臉不刷牙。這樣的情況比比皆是。”李如齊説,每學期開學那幾天,是他最忙的時候,很多孩子出現了各種逆反行為。 

 

  他告訴記者,在中小學教育的各個學科裏,“心理健康教育”相對而言最不受待見。儘管近年來發生了許多因心理健康教育缺位引發的極端案例,但這一問題依然不被重視,“教育行政主管部門領導覺得全國那麼多學生,出那麼幾十個案例很正常;學校校長認為只要在學校裏安排了溫馨懇談室、心理健康教育室就夠了,至於是不是起到作用,就不是他關心的事了;教師們雖然按照要求考了心理諮詢師資格證,但大多只是應試一下,對他們來説考這種證很容易,實際操作中卻不懂得發現、處理個案”。 

 

  一次由泰州市心理學會舉辦的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培訓班上,李如齊被一些老師的“不重視”氣得夠嗆。“我在上面講課,一些老師在下面幹別的事,還有一批人請假。”李如齊説,泰州市教育局近年來正在逐步加強對中小學任課老師心理健康教育水準的提高和培訓,但因為“心理課”不是必修課,也不納入教師業績的考評,因此不受老師們的重視。 

 

  老師們想當然地認為自己班裏不會有學生出問題,但事實卻並非如此。很多教師即使遇到極端問題,也不會想到幫助學生找心理諮詢師。 

 

  一名在蘇州打工的泰州籍家長,曾在親屬建議下跑來向李求助,“孩子上課把襪子脫下來扔到講臺上,下課往老師水杯裏尿尿,這已經是行為偏差問題了,老師都沒提醒家長要帶孩子看心理醫生”。 

 

  實際上,據王南介紹,“心理健康教育”從師範生階段開始就是一路沿著“不受待見”的方向走來的。 

 

  “師範生會學基礎心理學,這門課沒什麼用,教學方法又很枯燥,學生們都有抵觸情緒。太理論化,不接地氣。”王南説,大學裏的心理學教授很多都是“理論派”,他們很少做實務、做臨床,“學校都重科研、輕實務,你實務做得再好,也評不上教授,出來參加一個研討會,説是沒評上職稱,還會遭同行恥笑。” 

 

  應試教育之下,教師“沒空”與學生談心 

 

  沈之菲是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心理研究室主任,她在2012年對上海17個區縣1020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師隊伍的現狀及問題進行過調查和訪談。 

 

  結果顯示,中小學校裏專職教師所佔比例不多。心理健康專職教師,在高中佔71.2%,初中35.4%,小學僅7.6%。由於兼職教師48.1%要承擔學科教學,23.4%要當班主任,13.2%做行政工作,根本沒有精力將主要工作放在心理輔導工作上,形同虛設。 

 

  但根據沈之菲早前的調研,上海的中小學生目前最大的壓力除學習壓力外,人際交往壓力排在首位。也就是説,學生對心理服務方面的需求,未能得到及時滿足。 

 

  沈之菲告訴記者,上海的中小學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水準正在逐年提高,素質並不差。但一個重要問題是,老師雖然有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資質和水準,但他們接觸學生的時間太少,“課程排得滿滿的,空閒時間被各種培訓、進修佔據,哪有時間跟孩子們談心?” 

 

  沈之菲回憶,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那會兒,中小學校的班主任都會在放學後“拖堂”,免費給孩子們補習功課,有的學校乾脆把這種“拖堂”變成名正言順的“晚托班”,“那時候,最常見的情形是,老師一邊給孩子輔導功課,一邊跟孩子談心”。 

 

  現如今,這樣的情形已經很少見了。“現在都講職業化、商業化,提到老師,不是説他對孩子多好、多麼關心孩子,而是説他得了什麼獎、是不是特級教師。”沈之菲説,在壓根兒沒空跟孩子交流的情況下,哪怕是一個高級心理諮詢師、一名心理學教授,也只是擺在學校心理諮詢室裏的一盆“假花”而已。 

 

  華師大副教授、青少年正面成長問題專家韓曉燕在上海的梅隴中學以及蘇州、常州、揚州、上海四地的田家炳中學推進“青少年正面成長計劃”。每進駐一所學校,她都嚴格要求學校正校長把關建立團隊,要求每星期必須騰出一節共創課程,要求學校提供一支授課隊伍。 

 

  加入到授課隊伍中的老師,都是自願報名、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有興趣的老師,“哪怕是數學老師、體育老師,只要他有興趣,願意抽出時間來做課題,都可以”。 

 

  韓曉燕告訴記者,事實證明,那些充滿熱情的數學老師、體育老師、電腦老師做得並不比專業的心理老師、德育老師來得差。在最先試驗的上海市梅隴中學,4個試驗班3年實踐下來,效果顯著,“這4個班級學生的行為問題相對比較少,而且因為學生學會了設立目標、人際交往、解決問題等能力,中考成績也較前幾年畢業生要好。” 

 

  試點結束後,梅隴中學校長專門拿出兩個教師編制,聘請了兩名專業心理諮詢師入駐學校。 

 

  香港模式內地推進難在“評價體系” 

 

  韓曉燕的“青少年正面成長計劃”源自香港,它是香港青少年“成長的天空計劃”( Uderstanding Adolescent Program,以下簡稱“UAP”)的內地版本。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