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健康中國> 養老

透視養老焦慮:兒女整天忙工作 養老院裏煩惱多

健康中國health.china.com.cn 時間: 2014-01-24   來源: 人民日報

  ■北京西城區退休老人閆華晨:

  社區養老再加把勁兒

  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入戶照料和醫療服務,實惠又方便,但一週一次的入戶照料,還是不夠用

  閆華晨今年91歲,家住北京市西城區月壇街道廣一社區。早年因腦梗塞導致左半身癱瘓,多年來一直臥床,大部分關節僵硬無法彎曲,長期不活動還導致嚴重便秘。老伴83歲,健康情況也不樂觀,患有腰間盤突出和肩周勞損等頑疾。

  年老了誰來養?由於兒子、兒媳都忙工作沒法分身來照顧,家裏雇的保姆身體不大好,只幫忙做飯、收拾家務,老兩口的身體照料成了問題,特別是閆華晨,每天翻身、排便工作都由年邁的老伴來照顧,已經越來越吃力。

  老兩口一直不願意去養老院。一來是傳統養老觀念沒有轉變過來,再者是因為身體情況需要專業的醫療服務,老兩口合計了一下,兩個人每個月的費用至少得七八千元,負擔太重了,何況還不一定能排上隊。

  在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的幫助下,老兩口聯繫到了北京市西城區玖久緣文化養老中心。初次身體評估後,養老中心每週固定一天派出專業人員入戶照顧老兩口,幫助他們做康復訓練,並培訓社區志願者每週定時入戶照料。

  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入戶照料,而且社區志願者入戶照料是免費的,每個月只需支付養老中心400元左右,老兩口覺得方便又實惠。“養老中心的入戶照料很週到,醫護人員都是老年專家,護理經驗很豐富,每次來了幫我們揉關節、揉肩、抬舉雙腿、貼止痛膏,他們做完康復訓練後還會再做記錄,根據記錄再次調整完善康復計劃,讓我們感覺很貼心。”

  老兩口20平方米左右的臥室裏,雙人床、書桌、飯桌、沙發、組合櫃簡單陳列著,不同的是,桌角、櫃子角都用一層厚厚的布條包裹住了。“這也是社區工作者的功勞,因為我倆身體不好,控制平衡能力差,為了防止我們摔倒了磕著碰著,志願者們忙活了好一陣呢!”

  臨近春節,家裏的保姆要回老家過年,閆華晨身邊一刻也離不開人,一時找不到合適的小時工,春節前後的做飯問題就成了“老大難”。老兩口感慨,多虧社區工作人員給老兩口聯繫了月壇街道的一家食堂,為他們提供到府送餐服務,不然連吃飯都成問題了。

  但老兩口希望社區養老能再加把勁兒。閆華晨左半身癱瘓,康復起來很漫長,僅靠每週一次的入戶照料,他覺得還是不夠。雖然身體已經比以前好了不少,但要想恢復好,還需要常態化的堅持。

  老兩口聽説,社區每週四上午9:30—10:30定期定點舉辦“夕陽茶座”,小區內70歲以上、外出方便的老人聚集在一起,聽一聽高血壓、冠心病等健康講座,玩一玩套圈、夾球等小遊戲,氣氛很活躍。由於身體原因,老兩口出門太困難了,養老中心能不能增設入戶講座,讓他們這些行動不便的老人也享受到集體生活呢?(成慧 宋亞迪)

  ■江西宜春留守老人聶冬梅:

  敬老院住著不習慣

  養老院住不習慣,同伴很多,可很快就感覺沒啥可聊的了,不多久還引來一些人對她和兒子兒媳關係的閒言碎語

  聶冬梅家在贛北宜春市的一個村莊,今年70多歲,有兩個兒子,三個女兒。大兒子在縣城裏做小生意,小兒子則早早去廣東謀發展了。幾個女兒嫁人後,起初還因為在一個縣城的緣故,常能回家看看,不過,多年後天各一方,只有逢年過節才聚在一起。

  3年前,聶冬梅從來沒想過會住進鄉鎮裏的敬老院。聶冬梅所在的鄉鎮,是比較大的産糧區。她和老伴打理一個離家不遠的小菜園,施點肥、收收菜,每天來回幾趟,手頭沒閒著,精神頭反而更好,何況還能基本解決一家人的吃菜問題,這些“成就”讓她挺滿意。

  這幾年,聶冬梅所在的村子被規劃為新城,先是政府大樓,後是醫院、學校,耕地沒有了,聶冬梅不能種辣椒、摘茄子了。更讓聶冬梅始料不及的是:老伴生病離自己而去,而大兒子為了更好照顧生意,開始常住縣城,回農村看她的時間越來越少。一大家子,現在留守在村裏的只剩下自己一個了。

  大兒子曾多次要求她搬來城裏住,聶冬梅嘗試一段時間後覺得不習慣,不如鄉下自在,就此作罷。有一次,聶冬梅發了一次病,村裏一時竟找不到來照應的人。不得已,大兒子提出:到鎮裏敬老院住一段,起碼有個照應。

  聶冬梅猶豫了很久,聽身邊的老人説鎮裏敬老院辦得還不錯後,她點頭同意了。敬老院住上不久,聶冬梅就意識到,這並不是個好主意。

  剛住進來,聶冬梅覺得這裡的床很彆扭,她花了很長時間才忘記那張在家裏住了幾十年的老木床。讓她覺得不習慣的還有,敬老院裏好像做什麼事情都是安排好的,吃什麼飯,大概什麼時間睡,但她不喜歡這樣不用自己操心的環境,有幾次她打電話給兒子,説要回家看看,惦記著那些放在家裏的東西。

  敬老院裏同伴倒是很多,可不多會兒就感覺沒啥可聊的了。老人們喜歡湊在一塊打紙牌、撲克,聶冬梅開始也學著打紙牌,但很快又覺得不如和家人在一起開心。有時,周邊還會有高中生來看望她們,可看到這些孩子們,聶冬梅更加想念在外面唸書的孫子、孫女。

  在家裏,自己想吃點什麼就可以做點什麼。鄉鎮的敬老院,收費不高,食堂被人承包了,伙食並不好。兒子也曾提議,是否可以轉到縣城的中心養老院去。聶冬梅捨不得,因為每個月要花1000多元費用。在她看來,孩子們負擔都不小,能省點就省點。此外,鎮裏的敬老院大多是一個鎮上的,多少都認識,到了縣城,不僅要面對一個全新的環境,還要面對一圈從來不熟悉的人,種種考慮之下,她最終還是回絕了孩子們的好意。

  讓聶冬梅下定決心離開敬老院的原因是,她住進後不久,開始聽到一些閒言碎語。因為鄉鎮敬老院住的大多是“五保戶”,不少老人沒有兒子贍養或兒子不肯贍養才被安排到這裡來。聶冬梅的入住,不多久就引來了一些人對她和兒子兒媳關係的猜想,有人説她的兒子兒媳可能“不孝順”。

  聶冬梅感覺到住進敬老院給家人帶來的間接影響,擔心這些話要是傳開了,讓家人的臉上挂不住。沒待上幾個月,聶冬梅堅持住回了老宅。(記者 喻思孌)

   上一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