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繁“好物”如何惠及全球農業

來源:海南日報

時間:2024-01-05

作者:黃媛艷

編輯:方喬禾

1月4日,三亞·國際種業科學家聯合體代表會議召開。圖為大會現場。記者 王程龍 攝

1月4日,第三屆三亞國際種業科學家大會會前活動在三亞舉行,當天先後舉辦了國際種業科學家聯合體代表會議、現代農業領袖論壇、畜禽種業論壇、基因編輯和生物技術論壇,與會專家學者共話種業振興之道。

1月5日,大會將舉辦開幕式,水稻與麥類論壇、玉米與豆類論壇、“一帶一路”國際種業高品質發展論壇、經濟作物論壇、青年科學家論壇等多個專業論壇將如期舉行。與會國內外嘉賓將圍繞海南如何成為“南繁矽谷”走向世界的橋頭堡、激發我國種業科技發展創新活力分享真知灼見。

國際合作在瓊深入開展

1月4日,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馬峙英和來三亞參會的企業及國際友人交流最新科研動態、探討種業合作。

馬峙英認為,隨著海南自貿港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越來越多國際性的平臺聚焦行業發展,共同探討種業創新,共同分享科研成果,形成了推進種業創新國際合作的良好環境。

用好海南獨特的開放優勢、政策優勢和生態環境優勢,非洲科學院院士、副院長賈銀鎖也在思考如何以海南為橋頭堡讓國際種業合作更高效。

“三亞與非洲同處熱區,具有廣闊的合作前景。非洲科學院與中國農業科學院在三亞合作成立了中非農業科學技術創新聯盟,打造中非農業合作研究策源地、成果轉移助推器,創新發展人才庫和戰略研判智囊團。雙方將聚焦中非糧食安全、生物安全、綠色發展、減貧增收等,整合各方資源促進彼此在農業科技創新、技術轉移、能力建設等領域的深度合作,切實支撐中非農業現代化發展。”賈銀鎖説。

“去年亞洲農業科教創新聯盟在三亞成立,52家亞洲國家和地區的涉農高校、科研院所共同致力於打造農業高水準大學共同體,攜手組建跨校科研團隊、開展跨學科交叉融合和跨領域、跨國界的科研合作,抱團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地區農業創新教育、研究與實踐更高品質發展,亞洲農業研究中心落戶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熱帶大農業生態系統長期觀測研究中心在三亞加快建設。”南京農業大學三亞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姜愛良透露,聯盟成員將探索創新青年人才交流及學生聯合培養機制,推動教育資源的共建共用,努力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農業創新人才與國際合作人才,共同提升亞洲農業高等教育的整體地位和國際影響,促進科技成果在亞洲多地轉移轉化,切實解決農業生産實際問題。

讓南繁“好物”成為農業生産重要抓手

在三亞的大田裏,賈銀鎖團隊的6000多份玉米材料正在南繁試驗,其培育的矮稈大穗玉米等品種獲得廣泛關注。“非洲玉米種質資源是玉米新材料創制的重要基礎,我每年都會引進當地的種質資源,堅持在三亞開展南繁育種。部分優質的材料已在尚比亞等國進行推廣種植,産量比本地品種增加了55%。”賈銀鎖説。

“泰國每年對綠豆需求很大,目前每公頃的産量達到0.8噸,已從小作物轉變為經濟作物。目前我們和中國國內的科研機構開展合作,在多個方面實現互利共贏。”泰國農業大學校委會副主席Peerasak Srinives表示。

讓更多南繁“好物”成為推動全球農業生産提質增效的重要抓手,眾多科研團隊正在海南不斷探索。

“我們在樂東黎族自治縣創新利用哈密瓜基地閒季示範輪作大豆,最高畝産可達183公斤,為熱帶地區大豆的全年種植做出有益探索。”國家大豆改良中心副教授張焦平透露,團隊在三亞成立共建“一帶一路”大豆生物育種海南省工程研究中心,專注在海南開展適宜熱區栽培的大豆品種選育工作,取得了大豆南繁育種試驗畝産逾500斤等成果。2023年,團隊從田間管理、品種選育、種植模式等方面為熱帶大豆推廣種植探路,目前已篩選多個品種的大豆在緬甸和寮國等國種植,大豆生長期明顯縮短、産量明顯提高。

海南優勢推動種業國際交流

“海南南繁在種質資源利用與創制、品種選育與培優、協同與開放創新等領域具有不可替代的綜合價值。”三亞市副市長張長豐表示,三亞在南繁基地已有品種、技術、人才的聚集區基礎上,創建以種業為主導的國家現代産業園,不斷高標準打造開放共用的種業科技創新集聚平臺,分階段、分步驟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種業科技創新中心,著力打造立足海南、服務全國、走向世界的“南繁矽谷”。

“巴基斯坦是典型的農業國家,我們期待著與中國電商平臺開展廣泛合作,利用中國先進的農業科技實現共同發展。”在三亞國際種業科學家大會上,巴基斯坦駐華使館商務參贊Ghulam Qadir向來自18個國家的與會科學家和企業發出合作邀約。

“優惠政策、人才集聚、企業匯聚,海南在推進種業國際合作上具有明顯優勢。”三亞國際種業科學家聯合體執委會主任李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