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持續加強和改善民生 托起百姓“穩穩的幸福”

來源:海南日報

時間:2023-12-28

作者:劉曉惠

編輯:方喬禾

什麼是幸福?在即將過去的2023年,每個海南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對於樂東黎族自治縣尖峰鎮鳳田村村民陳亞才而言,幸福是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門口就能發家致富;對於海南中學白沙學校學生葉紫梅來説,幸福就是在家門口上了好學校;而在曾患神經母細胞瘤的女孩小凡看來,幸福是在海南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用上了國內未上市的新藥,從而戰勝了病魔……

不同境遇下,每個個體所能感知的幸福千差萬別。但以時間為“經”,以一個個民生故事為“緯”,就會發現這幅“幸福織錦”有著許多共同的落點:“收入高了”“就業穩了”“病治好了”“住上新房了”“好學校就在身邊了”……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勵共同奮鬥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省委八屆三次全會強調:“始終把增進民生福祉作為高品質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直白質樸的表述,鐫刻著中國共産黨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一年來,海南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補齊民生社會事業短板,大力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水準,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儋州濱海新區醫院。 (資料圖)

民富業興 幸福生活“觸手及”

12月27日清晨6時許,天空泛起魚肚白,一陣陣清脆的雞鳴聲打破三亞市育才生態區雅亮村的寧靜,村裏的養雞場漸漸熱鬧了起來。

沒有糞污遍地、臭味瀰漫,雅亮村養雞場的自動化車間裏,2萬多只蛋雞住著恒溫定濕的“樓房”,每天能下近3萬顆優質雞蛋。養雞場還建起了環保處理系統,用“秸稈+雞糞”的方式發酵生産綠色有機肥。一枚枚小小的雞蛋“鏈”起了年産值約600萬元的富民産業。

“每個月有3500元的固定工資,還有提成,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45歲村民王麗方是養雞場的受益人之一。以前,她靠種植瓜菜為生,收入不固定。2019年雅亮村建起養雞場後,她獲得了一份穩定的工作,“腰包鼓了,腰桿也直了。”

檢驗鄉村振興成效,關鍵在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年來,海南堅持生態優先,用足資源稟賦,做好“土特産”文章,因地制宜打造鄉村特色産業,逐漸走出一條具有海南特色的高品質鄉村振興之路。

雅亮村的故事不稀奇,全省各地都在上演:臨高縣東英鎮靠濱海民宿聚集了人氣,五指山市水滿鄉端起了産業生態化、生態産業化的“金飯碗”,萬寧市禮紀鎮的體育旅遊賽事發展得愈加火熱……村裏故事説不完,幸福寫在百姓的笑臉上。

從一枚雞蛋到一株茶樹,從漁獲歸港到豐收遍野,經久不息的發展活力涌動在泥土裏、山林上、波濤中,鄉村振興的脈搏在南海之濱強勁跳動。

一個個民生數據向上,一項項民生實事串聯,在各個領域提升了人民群眾的幸福感——

增加居民收入。前三季度,海南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7.4%,增幅比去年同期擴大6.7個百分點,比今年上半年擴大0.1個百分點,比全國平均增速快1.1個百分點,排名全國第三。

提升保障水準。2021年以來,我省已連續三年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城鄉低保標準分別從2021年底的每人每月530元和425元,提高到目前的690元和640元,增幅分別為30%和51%。

護航“居有所安”。海南始終堅持“房住不炒”和“全域限購”主基調,以壯士斷腕之決心擺脫房地産依賴,同時開工建設安居型商品住房,改造各類棚戶區和城鎮老舊小區。

共創平安海南。海南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探索“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新路徑,讓人民群眾感到安全就在身邊。

真心為民辦實事。公辦中小學教室空調安裝、公辦普通中學教室照明改造、未成年人法律援助等多個為民辦實事事項提前或超額完成……

聚焦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海南將增收、就業、社會保障、保供穩價、醫療教育、住房保障等民生事項不斷融入高品質發展的頂層設計,以實際行動讓百姓的幸福觸手可及。

聚力凝心 幸福生活“再加碼”

連日來,昌江黎族自治縣烏烈鎮峨溝村村民符光坤忙著在鳳梨蜜基地裏勞作,精心地除草、施肥,期待來年的豐收。

符光坤是村裏的“勞務帶頭人”,由於種植技術好,每年基地農忙時,總會有基地老闆請她去幹活。她管過西瓜、種過芒果、摘過辣椒,勤勞肯幹,技術嫺熟,深得老闆賞識。

更重要的是,符光坤不光一個人幹,還帶著十幾個婦女一塊幹。一個人影響一群人,一群人打造一個品牌——“烏烈女工”的勞務品牌漸漸聲名遠揚。

烏烈鎮政府積極牽線搭橋,每當企業有用工需求時,就幫忙聯繫縣就業局“點對點”輸送勞動力,將“烏烈女工”從驛站直接送達用工地點,推動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從“零星式”向“組織化”轉變。

勤勞手巧的“烏烈女工”、專業細心的“儋州月嫂”、技藝嫺熟的“文昌雞師傅”、技術高超的“白沙建築工”……近年來,海南各市縣涌現出一批勞務品牌,培育出一批批符合海南自貿港産業特點、文化特色的勞務人才,促進了高品質充分就業。

勞務品牌的打造,一頭關聯就業市場,一頭關乎民生福祉,其吸納的就業人數就是最好的佐證。目前,全省各市縣在建勞務品牌40個,涵蓋家政、建築、餐飲、農業、傳統文化等行業。據不完全統計,海南勞務品牌共帶動就業43.31萬人次,其中脫貧人口5992人;培訓人才8.38萬人次,取得證書6.21萬人次;年産值302.44億元,累計勞務收入或經營收入21.75億元,供需兩端實現了“雙贏”。

既要“口袋”富裕,更要“腦袋”富足。今年以來,海南按照“131”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框架,推動開展100項具體活動,努力開創海南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發展的新局面。

凝聚精神力量,硬體有載體——海口灣演藝中心、海口雲洞圖書館、三亞天涯書局等一批公共文化新空間進一步發揮作用;全省3343個村級(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基本實現全省行政村和社區全覆蓋……

拂潤文明之風,軟體有支撐——以“海南省東西南北中廣場文藝會演”“春風村雨”文化惠民活動、“紅色文藝輕騎兵”進基層活動等品牌群眾文化活動為抓手,我省各地積極開展高品質的群眾文化活動;每逢節假日,各個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各村各鎮都會開展豐富多彩的文藝演出、民俗展示……

文化精神生活之於民生工作的重要性不可小覷。樂東黎族自治縣佛羅鎮丹村第一書記高芳帥這樣感慨:“文化活動多了,聚眾打牌的就少了,文化帶來的新風尚、新變化,讓村民的日子更幸福了。”

分好“蛋糕” 幸福生活“穩穩的”

幾年前,白沙少年曾岳祥有一個樸素的願望:“希望能考到海口的高中。”今年6月,他參加中考,被家門口的海南中學白沙學校錄取,願望雖然“落空”卻更高興了。他説:“我想去海口讀書,是因為想擁有優質教育資源,現在我在家門口就能讀海中,這不是更好嗎?”

白沙中學曾是一所“薄弱校”,而海南中學則是全省聞名的“重點校”。2022年9月,海南中學白沙學校揭牌,白沙中學以委託方式交給海南中學展開教學管理,後者選派優秀教師與白沙中學的教師團隊深度融合,並最終形成一體化辦學。

許多像曾岳祥這樣原本想外出讀書的孩子選擇了留在家鄉,還有45名學生從海口、三亞等地回流白沙。今年高考中,該校多名學生被重慶大學、東北大學、北京科技大學等“雙一流”高校錄取,實現多個名校錄取零的突破。學生和家長都説:“海南中學託管之後,學生面貌煥然一新,學校辦學成績初顯,這所學校不一樣了!”

海南中學白沙學校的故事不是孤例,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海南陵水分校、北京師範大學萬寧附屬中學、華東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樂東黃流中學、華東師範大學澄邁實驗中學……受益於“一市(縣)兩校一園”工程的實施、集團化辦學政策的落地,群眾家門口的好學校越來越多,源源不斷地為海南教育振興注入活力。

教育連著下一代,醫療托著上一代。“一小一老”這兩頭,連接著千萬海南群眾的幸福生活——

全民健康水準提上去!推進健康海南行動暨每人平均預期壽命提升行動,使全省每人平均預期壽命達80歲;組建了8個城市醫療集團和23個縣域醫共體,讓百姓樂享“健康紅利”。

優質醫療資源向下沉!將16個縣和縣級市劃分為東、中、西三個片區,分別由三家三甲綜合醫院對口幫扶所負責片區的縣級綜合醫院,補齊醫院管理和服務能力短板。

健康服務往外擴!推進“2+3”疾病“防、篩、治、管”工作,截至今年11月,全省35歲以上人群高血壓、糖尿病和19歲以上人群B型肝炎篩查人數分別達到372萬人、332萬人、401萬人,年度任務完成率均超過117.0%。

經濟社會的發展,有大江大河的奔騰,也有一枝一葉的生長。一項項振奮人心的“民生成績單”,回應的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期盼,守住的是中國共産黨人矢志不忘的初心和使命。

關 注 我 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