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得名 或與海南有關

來源:海南日報

時間:2023-07-25

作者:

編輯:敬博童

屬於無患子科的果樹荔枝、龍眼等起源於華南,文獻記載不但晚于黃河流域起源的桃、李等果樹,而且也晚于長江流域的柑橘。直到“秦皇漢武”不斷開發嶺南,荔枝才逐漸為中原人所知,而直接記載海南荔枝的文獻則更晚。

胡盛紅認為,海南荔枝栽培較早,但荔枝見於文獻卻要晚得多,原因是海南遠離中原,文化相對落後。據記載,南越王趙佗曾向漢高祖進貢荔枝,足見當時嶺南(包括海南島)已有荔枝,其栽培歷史,如果從那時算起,也在2000年以上。

荔枝最早的名稱叫“離支”,見於西元前2世紀漢代司馬相如的《上林賦》。一世紀後期成書的《異物志》和三世紀後期成書的《廣志》中,開始有“荔枝”的叫法,當時也叫“支”或“枝”。

荔枝因何而得名?根據宋代著名學者蘇頌《扶南記》的解釋:“此木結實時,枝弱而蒂牢,不可摘取,必由刀斧劙取其枝,故以為名。劙與荔同。”

海口羊山地區的萬年火山沃土,千百年來滋養了荔枝等南國佳果。清風 攝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又引用了白居易《荔枝圖序》“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的説法。

清初廣東學者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則考證:“荔字從廾從荔,不從劦,荔音離,割也,劦音協,同力也,荔字固當從荔,本草謂荔枝木堅,子熟時須刀割乃下。今瓊州人當荔枝熟,率以刀連枝斫取,使明歲嫩枝復生,其實益美,故漢時皆以為離支,言離其樹之支,子離其枝,枝復離其支也。”這段文字説明古時海南百姓的採荔枝方法,可能是荔枝名稱的來由,也可以推想瓊州是最古老的荔枝原産地之一。

屈大均還寫過一首長詩《荔枝酒》,其中有“家家酒用晶丸浸,一一津教玉液滋;味得燒春逾公式馜,陳經越歲勝酴醾”等句。原來,在嶺南地區,民間自古就有用荔枝浸泡酒的習俗,一般以家庭作坊式的生産方式為主。

受此啟發,目前有釀酒師建議石山鎮的果農,將野生荔枝果釀製成“荔枝酒”,因為甜度不高的荔枝配以優質的基酒,更能釀造出風味獨特的荔枝果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