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公羽發佈蘇東坡“居儋十六論”研究成果

來源:中國網海南

時間:2023-02-23

作者:李笑天

編輯:吳強

中國網2月23日海口訊(李笑天)2月19日在海南省儋州市舉行的“第六屆東坡居儋思想文化研討會”上,李公羽發佈最新研究成果,系統梳理東坡居儋三年所作一系列史評文章,重點是《海外集》所載十六篇文論,初步解讀其中蘊含的治國理政理念和思維。

李公羽發佈最新學術成果,介紹東坡居儋十六論的版本與傳承情況

宋紹聖四年(1097)至元符三年(1100),東坡居儋三年,以大量詩文記錄了儋州當年艱苦的生活環境,記下了在這“非人所居”的生活環境中,東坡如何心安、如何適意、如何把苦難歲月過成面向大海、春暖花開的頑強意志,同時,也記下了自己“食芋飲水,著書以為樂”的生存智慧。後世論及東坡儋州功業,多是詩詞創作,勸農、勸學、勸醫方面,以及困苦條件下生存智慧、餐飲生活等事例。對於東坡先生自己反覆強調、充分認可並高度評價的海南“三書”,以及這期間完成的其他數十篇史論文章,缺少重視與研究。居儋期間,蘇東坡完成《東坡易傳》《東坡書傳》《論語説》三部著作,同時,還寫下多篇史評、政論文章,其中有十六篇文論集中收入《蘇文忠公海外集》。李公羽稱之為“居儋十六論”。這些文論史料,迄今仍未正式進入學界研究視野,社會其他各領域更是不曾提及,幾近無人知曉。

蘇軾一生把寫作視為最快樂的事情。貶謫生涯,他把立言作為立德、立功的延續,作為是傳承思想的載體和途徑。他用大量時間和精力,將先人立德做人、立功做事的歷史進程中所産生理念思維、經驗教訓、矛盾方略等書寫記載下來,在前人理論和實踐的基礎上,建立自己的理論體系,傳之與世,供後人思考、借鑒。

 “居儋十六論”均是東坡先生點評古今史實、剖析歷史事件的專題文稿。東坡先生十年京國、八州太守的理政閱歷,以及烏臺詩案、三地貶謫的痛苦摧殘,使他對於朝政迭代、人事興替有著常人難以企及的深刻認知與切身感悟。由他的獨特視角評點歷史、斟酌古今,所作出的歷史評判與人物臧否,具有非同一般的意義。“十六論”中,或解剖一個歷史事件,或分析一個歷史人物;既有朝廷政事,又有疆野戰場;既有君王進退,又有宰輔憂患;既有攻堅復仇,又有江山坐守;既有明槍,又有暗箭;既有政治,又有經濟;既有直言,又有隱語……但都是東坡先生從治國理政的角度研究史實、思考問題、表達觀點。文章多以“蘇子曰”的方式,總結經驗,分析教訓,是東坡先生晚年系統梳理治國理念、認真探尋執政規律的重要學術成果。2012年11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在講話中引用東坡先生“物必先腐,而後蟲生”一句,即出自東坡居儋十六論中《論項羽范增》一文。

蘇軾《東坡集》(四十卷本)端方寶華庵刻本,續集卷八中收錄十一篇之目錄

李紹《重刊蘇文忠公全集》,明成化(1465-1487年間)刊版影印本,居儋十六論完全收錄

由於東坡文獻版本很多,傳播廣泛,當時寫作可能並無明確的標題,以至於後世文獻中許多文稿標題不一、內文有異。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研究與解讀的難度,這也是長期以來少有關注的原因。

圖為研討會會場

李公羽研究認為:居儋十六論是蘇東坡對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思考的經典總結。認真學習研究東坡居儋十六論,是正確認識、完整評價東坡貶謫海南三年曆史功業的題中應有之義,是對蘇東坡一生從政四十年最後的政治觀點、哲學思想、學術成就的系統梳理與理解,是全面深刻發掘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治國理政理念和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


編 輯:吳 強

監 制:丁繼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