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長的脖子、纖長的腿、尖且長的喙……三亞市野生動植物保護中心護林員萬林芬從望遠鏡裏觀測到一隻在三亞從來沒見過的鳥。3月25日,在海棠灣紅龍路旁的濕地旁,三亞市野生動植物保護中心首次監測到草鷺到訪三亞。
在此之前,這片濕地還首次監測到20多只白骨頂現身,罕見的白眉秧雞也在此棲息停留。近年來三亞生態環境持續改善,越來越好的生境吸引了許多候鳥到訪,大大豐富了三亞的生物多樣性。
三亞觀測到的白骨頂。攝影師爆爆熊 供圖
草鷺首次做客三亞 或係遷移中覓食停留
在遊客雲集的海棠灣,位於紅龍路旁的一塊不起眼的濕地,卻是三亞市野生動植物保護中心護林員萬林芬心中的“寶地”,這裡是許多候鳥在三亞的棲息地,她和符瑞祺、翁平三人常常到這裡開展鳥類監測工作。
一隻草鷺在三亞海棠灣紅龍路旁的濕地裏覓食。記者 沙曉峰攝
“這只鳥從來沒見過,有點像草鷺。”3月25日,萬林芬照例來到濕地旁開展鳥類監測工作,她在白鷺群中發現一隻特別的鳥,這句話立即吸引了符瑞祺、翁平的注意。
“細長的脖子、纖長的腿和尖且長的喙。”萬林芬的目光緊緊地跟隨這只鳥,並迅速檢索腦中常年積累的“鳥類資源庫”,這和她在昌江和海口東寨港看到過的一樣,長長的脖子上明顯的黑色紋路讓她確定:“這是草鷺!”萬林芬很激動,這是她自2013年開展鳥類監測工作以來,三亞首次記錄到草鷺的身影。
一隻草鷺在三亞海棠灣紅龍路旁的濕地裏覓食。記者 沙曉峰攝
“草鷺喜歡生活在沼澤、水塘等蘆葦比較多的地方,這些地方食物比較豐富,蘆葦等水生植物可以幫助它很好地隱蔽起來。”萬林芬介紹,草鷺的外形十分有辨識度,褐黃的羽色且脖子的中間有一條黑色的花斑紋路。“草鷺的身體形狀像紡錘形,額頭以及頭頂的位置是藍黑色,在後腦位置會有冠羽,就像一個小辮子。”萬林芬説,草鷺經常會和蒼鷺、白鷺生活在一個群落,在每年的3月份的繁殖期時,會進行群體的遷移。
萬林芬猜測,此次在三亞監測到單只草鷺,有可能是遷移過程中的短暫停留覓食,也可能是掉隊落單,有待繼續觀測。
一隻白骨頂在三亞海棠灣紅龍路旁的濕地裏覓食。記者 沙曉峰攝
三亞觀測到的白骨頂。攝影師爆爆熊 供圖
20余只白骨頂現身 或在三亞過冬繁殖
這片濕地常常給三亞市野生動植物保護中心護林員帶來許多驚喜。3月4日,符瑞祺也首次監測到白骨頂“光臨”三亞。
最開始,符瑞祺是在觀鳥群中發現有攝影愛好者在三亞拍攝到白骨頂。“2月28日發現後,我們也連續幾天到濕地進行監測。”直到3月4日,符瑞祺一行人才通過長筒望遠鏡監測到白骨頂的蹤跡。“4號當天,我們發現最少有19隻,連續的監測後,發現這群白骨頂最少有22隻。”符瑞祺介紹道,白骨頂是秧雞科,身體的羽毛是暗灰黑色,額頭和尖尖的嘴是白色。
三亞觀測到的白骨頂。攝影師爆爆熊 供圖
記者從望遠鏡裏看到,黑色的白骨頂在濕地間水體的蘆葦間穿梭,入水前向前踱步的樣子像孩童學步,遊起來晃動著身體,看起來十分俏皮。“白骨頂擅長游泳和潛水,一天的大部時間幾乎都在水中。”符瑞祺介紹道,白骨頂主要以水中的小型魚蝦和植物嫩芽為食物,遇有敵害能較長時間潛水或迅速起飛。
“這也是三亞首次記錄到白骨頂到訪。”符瑞祺説,白骨頂是候鳥,在繁殖期常常成群遷徙活動,他們推斷海棠灣的該片濕地擁有豐富的食物和水生植物,是良好的棲息地,故白骨頂選擇在此過冬繁殖。
一隻白鷺從一隻草鷺的頭頂上飛過。記者 沙曉峰攝
候鳥頻頻到訪 豐富三亞生物多樣性
2013年,三亞市野生動植物保護中心成立候鳥監測小組,開展鳥類遷徙疫源疫病的監測工作。“每年都有大量的候鳥在澳大利亞和東亞之間遷徙,三亞正好處於遷徙帶上,每年都有許多候鳥到訪。”翁平從事鳥類監測工作已經有近9年的時間了,受益於多年的巡護經驗和省內外學習培訓的機會,基本上三亞可能會出現的鳥類,他一眼就能認出來。
三亞市野生動植物保護中心護林員符瑞祺(左)、翁平(右)在觀測濕地裏的鳥兒。記者 沙曉峰攝
“白胸苦惡鳥的聲音是‘咕阿’、小白鷺的叫聲像孩子的哭聲、褐柳鶯的聲音像是敲擊鵝卵石。”翁平説,近年來,三亞生態環境持續改善,退林還濕、退塘還濕工作的開展,讓候鳥有了更多的棲息地,越來越多鳥類“新夥伴”到訪三亞。據統計,3月23日在海棠灣的濕地上,就有監測到白骨頂、黑水雞、小僻鵜、小白鷺、中白鷺、大白鷺、褐翅鴉鵑、牛背鷺、黑卷尾、金眶鸻、環頸鸻、林鷸、普通燕鸻、珠頸斑鳩、草鷸、白眉鴨等16種鳥類。
充足的食物、安全的生活環境,是候鳥南遷途中‘加油站’的必備條件,也是更多候鳥願意留下來的主要原因。”翁平認為,候鳥頻頻到訪三亞,也大大地豐富了三亞的生物多樣性。翁平也呼籲,普通市民保護候鳥遷徙的最好做法就是遠觀而不打擾,從保護身邊的環境做起,讓三亞的水更清、山更綠,讓更多的鳥類在三亞“安家”。
三亞市野生動植物保護中心 護林員萬林芬(中)、符瑞祺(右)、翁平(左)在觀看拍攝的畫面。記者 沙曉峰攝
今 日 要 聞
MORE關 注 我 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