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越的生態環境是三亞發展最大的資本和優勢。“十三五”期間,三亞堅定不移走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發展道路,牢固樹立和全面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將生態文明理念貫穿于參與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的全過程。
從山體復綠到海岸修復,從污染防治到景觀提升,作為標桿旅遊城市的三亞,把守護生態環境作為發展的生命線,擦亮三亞良好生態環境的金字招牌,讓青山常在,讓清水長流,讓空氣常新。
近年來,三亞持續推進生態修復工作。如今,俯瞰三亞市春光路紅樹林生態公園,昔日的硬質河岸已被鬱鬱蔥蔥的紅樹林取代。海南日報記者武威攝
以水為媒,提升城市生態顏值
水清岸綠,芳草茵茵,白鷺翩飛,是如今很多來到東岸濕地公園的居民和遊客的最大感受。就在幾年前,這裡還是一個棚戶區,民房佔據了排洪溝,濕地成了臭水塘。而如今,漫步在東岸濕地公園,岸上綠色植被覆蓋,鷺鳥矗立淺灘覓食,各色野花野草搖曳生姿,鳥語花香讓人心曠神怡。
東岸濕地公園的變化,正是三亞積極做好“水文章”的縮影。“十三五”期間,三亞持續推進水源地保護、城鎮內河(湖)治理、農業農村污水治理、近岸海域綜合整治等工作,使河湖水更清,海灣水更藍。
近年來,為打造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美好城市,三亞出臺《三亞市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方案》及5個區級河長制工作方案,全面推行河(湖)長制、灣長制;制定污染水體治理專項方案,實施入河排污口專項調查和18個監測斷面污染源排查,開展河湖“清五亂”專項行動,並積極落實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水環境整治等內河湖水污染治理工作,開展黑臭水體專項督查,基本完成市內8個黑臭水體消除工作。
同時,三亞積極推進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立法工作,開展農村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撤銷工作,制定大隆水庫和赤田水庫等5個水源保護區專項整治方案,在飲用水水源地累計拆除違法建築6處、禽畜養殖15處、水塘6處。
既要讓河水清澈,也要推進海洋修復、保護工作。三亞通過海洋牧場建設工程,在蜈支洲島先後開展了人工魚礁投放、海洋環境修復、珊瑚移植等工作,推進海洋生態系統的恢復和保護。
截至2019年底,蜈支洲島海洋牧場共投放人工魚礁1526塊、船礁21艘和一批火山石礁,共達4萬空立方。“礁區海域的漁業資源比非礁區要高5倍以上,表明海洋牧場對海洋生態保護和漁業資源養護起到顯著作用。”三亞蜈支洲島海洋牧場技術支撐團隊相關負責人介紹。
“海洋牧場的建設就是綠水青山的建設,我們希望通過海洋牧場使海洋也變成我們的‘金山銀山’。”三亞市政府相關負責人近日接受海南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位於三亞市中心的三亞河河畔,良好的生態環境引來白鷺棲息。海南日報記者封爍攝
污染防治,扮靚城市生態底色
“三亞的氣候宜人,天空湛藍,空氣清新,在這裡居住我很開心。”來自黑龍江的韓女士,談起三亞的生態環境,豎起了大拇指。2016年她第一次來到三亞,如今,她越來越喜歡這座城市。
除了得天獨厚的自然區位優勢,三亞“藍天白雲、空氣清新”,得益於該市深入開展大氣污染防治,持之以恒開展藍天保衛戰。
2019年底,三亞出臺了《三亞市餐飲業油煙污染防治辦法》《三亞市揚塵污染防治辦法》,並於2020年1月1日起開始實施。“十三五”期間,三亞還開展了工業污染源達標排放整治,完成全市年銷售汽油量8000噸及以上加油站油氣排放線上監測系統建設;加強機動車污染防治,共推廣新能源汽車4167輛,累計淘汰老舊柴油車738輛;加強城市揚塵綜合治理,累計完成4534家餐飲企業油煙凈化設施安裝工作,逐步推進露天燒烤管理和秸稈、垃圾禁燒工作。
如今,三亞市環境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達98.6%,PM2.5平均濃度下降至14微克/立方米,截至2019年,三亞碳強度累積降低率為31.85%。2019年度,三亞市地區生産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十三五”目標完成率為245%,生態環境品質持續保持全國一流水準。
為保衛一方凈土,三亞加大農業廢棄物污染治理力度,印發《三亞市農業投入品田間廢棄物污染治理實施方案》,編制完成《三亞市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規劃》和《三亞市土壤環境保護方案》等文件,積極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同時加大對農村地區土地污染的監察力度,提出針對性的防控措施,多措並舉打好凈土保衛戰。
在三亞各區不少社區、農村裏,都可見到智慧垃圾分類設備的身影,遵循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原則,實施垃圾分類處理,引導市民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有效改善城鄉環境,促進資源回收利用。
近年來,三亞加快補齊城鄉垃圾、固體廢物和污水處理等方面短板,積極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全面禁止生産、銷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膠袋、塑膠食具。編制並實施《三亞市“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實施方案》,打造“無廢機場”“無廢景區”“無廢酒店”“無廢辦公場所”等一系列“細胞工程”,通過試點形成建設標準和模式,以點帶面逐步推進全域範圍內的“無廢城市”建設。
增綠添彩,構建綠色生態格局
“光頭嶺”長出了“新頭髮”。這對居住在抱坡村的村民來説,是件稀奇事。被村民稱之為“光頭嶺”的,正是三亞市的抱坡嶺,早在抗日戰爭時期,抱坡嶺就已經開始了採石作業,後來成為三亞最大的廢棄礦坑,山體裸露面積達12.6萬平方米,不僅影響城市的整體美感,還對村民的生活帶來困擾。
2015年,抱坡嶺被列為三亞首批山體修復試點之一。“修復採取因地制宜的方式,綜合運用V形槽種植、退臺法覆綠與山體挂網噴播處理等方法,實現最佳的修復效果。”三亞市林業局生態保護修復科山體修復現場負責人林維介紹,修復工作還充分遵循了植被生長與恢復的自然規律,採取將喬木、灌木、地被相結合,落葉樹種和常綠樹種相結合的方式,注重對色葉植物的應用,達到兼顧四季景觀效果。
隨著一株株樹木的成功栽植,綠色,逐漸成為抱坡嶺的主打色。站在山腳下向上遙望,目光所及,林木蔥蘢山花爛漫。驅車前往山頂,一路林木扶搖、花香襲人、蟲鳴鳥叫。
抱坡嶺的美麗蝶變,是三亞大手筆實施山體修復的代表作之一。“十三五”規劃實施以來,三亞市完成33個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其中25個山體採用工程措施生態修復,8個山體採用自然恢復,累計恢復治理面積達44.5萬平方米。2020年按計劃組織對已修復山體進行養護,確保復綠效果。
同時,三亞還積極開展造林綠化工作,推動實施國土綠化行動。結合植樹節、海南義務植樹月等契機,組織全市幹部群眾開展植樹活動,並引導全民樹立保護生態、履行植樹義務的自覺意識。2016年至2020年,三亞累計完成造林8029畝,營造紅樹林589畝,在紅樹林保護區清退魚塘1600余畝,成立了海南三亞河國家濕地公園,正在按程式推進公園各項建設。
保護和監管機制的完善,帶來的是顯著的成效。截至2020年11月,“三亞全市森林覆蓋率達69%,建有4個森林(濕地)公園和6個自然生態保護區。
注重長效,守護生態宜居環境
為守護綠水青山、藍天白雲,三亞謀劃長效機制,建立生態保護體系,“十三五”期間,三亞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實施方案》,並提出了三亞市“生態文明建設100條”,出臺全面深化改革實施方案,推出15大類49項改革任務,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新成效。
同時,三亞以“山水林田湖草”為基礎,統籌推進和編制《三亞市總體規劃》,實現了全市“多規合一”。大力開展生態六大專項整治和海岸帶整治,全面落實中央環保督察、國家海洋督查反饋問題的整改,構建以綠色發展為導向的評價考核體系。全面推行河(湖)長制、灣長制,構建了三亞市自然資源資産負債表核算指標體系,試點開展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産離任審計制度,為全面系統地推進三亞生態文明建設奠定基礎。
今年8月,三亞成立了生態文明與綠色發展研究院。“我們邀請環保領域權威專家和學者,打造環保智庫平臺。”三亞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該研究院的成立,為強化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供智力支撐,為該市乃至海南省的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供政策諮詢,提出對策措施,增強環境管理能力。
與此同時,三亞充分整合社會環境服務資源,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委託第三方開展水污染物現場檢查技術服務、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動計劃實施情況評估、中心城區市政管網試點排查、入河排污口排查等一系列項目,有效緩解環境監管能力與環境管理需求之間的矛盾。
此外,三亞多方位做好環境保護宣傳工作,緊緊圍繞“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世界地球日”“世界環境日”等主題,結合三亞“無廢城市”創建和“禁塑”等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廣泛宣傳環境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和科技知識,把建設美麗三亞轉化為市民自覺行動。
三亞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三亞還將積極推進環境保護體制調整和人、財、物的劃轉工作,確保各項措施相互銜接、協調推進,為建設生態環境世界一流的海南自由貿易港提供體制機制保障。
今 日 要 聞
MORE關 注 我 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