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訊 黎錦是海南黎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早在3000年前,黎族製作服飾使用的紡、染、織、繡方法,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棉紡織染繡技藝之一,被稱為紡織業的“活化石”。2009年10月,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批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11月19日,由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産司指導,海南省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廳和海口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2020海南錦•繡世界文化周在海口啟幕。文化周以“傳承•創新•共創錦繡世界”為主題,圍繞“論、秀、展、選”四大板塊開展一系列活動,旨在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世界錦繡文化交流展示平臺和海南黎苗錦繡文化乃至中國錦繡文化走向世界的窗口。
文化周邀請來自國內外的紡織行業專家、雲集全球錦繡珍品、薈萃世界級設計師的作品、以豐富多樣的藝術展演、分區展覽的形式將海南展現給世界。
秀·大美黎錦光影幻境
據了解,在文化和旅遊部的支援指導下,海南一直致力於黎錦技藝的保護與傳承。11年來,海南省政府共投入保護經費1.026億元,用於建設了5個黎錦技藝專題的傳習場館,45個黎錦傳習所,在9個黎族市縣62所中小學開展了黎錦技藝進校園實踐課,培養2萬多名學生參與學習。
走進首屆海南錦•繡世界文化周的開幕現場——海口騎樓老街,猶如身處奇幻夢境一般。一場沉浸式數字光影黎錦文化幻境秀,分別以“光之境”“燈之境”“海之境”為主題,訴説著三千年黎族織錦的美麗故事。黎錦文化幻境秀總導演李彥説,三千年曆史的黎錦、百年的騎樓老街加上現代技術碰撞産生了火花,能帶給觀眾視覺的衝擊和心靈的震憾,也給黎錦文化增添一抹色彩和想像。一直關注“文化周”的海南省溫州商會會長王東雲説,黎錦傳統技藝是海南的寶藏文化,做好黎錦的保護和發展可以為海南自貿港的建設錦上添花。
海南省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廳廳長孫穎在開幕致辭時表示,舉辦首屆錦•繡世界文化周是利用非遺傳承保護的創新實踐,促進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交流互鑒非遺保護經驗,展示中國文化多樣性,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打造特色品牌,以更強聲勢繪製“海南錦繡”名片,傳播好海南自貿港故事。
展·錦繡文化古韻之美
黎錦之“魅”需要對外展示,讓更多人領略。作為海南錦•繡世界文化周活動之一的“錦繡世界藝術展”和“海南龍被藝術大展”免費對公眾開放。
“錦繡世界藝術展”分為海南錦繡主題展區、國內錦繡主題展區、文創手工藝品展區、參賽作品展區、光影長廊展區以及錦繡文化街。海南錦繡主題展區展出來自三亞、五指山、白沙、昌江等9個市(縣)的具有黎錦紋樣的傳統錦片、服裝、飾品、茶具、臺屏、黎錦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黎錦紋樣竹藤編、鼻簫工藝品等黎錦周邊文創産品,集中展現了錦繡品牌的發展與創新成果。
南京雲錦,貴州苗繡、貴州馬尾繡、蘇州刺繡、南京緙絲……在國內錦繡主題展區,集中展示了中國傳統錦繡作品、技藝以及創新錦繡設計作品。參賽作品展區展出了100件從海南黎錦及紋樣服飾創新設計徵集遴選活動中脫穎而出的設計作品。
展區內琳瑯滿目的展品令市民遊客駐足觀看,不少遊客對文創産品愛不釋手。“我是從天津過來旅遊的,聽朋友説騎樓是海口一個非常具有文化特色的地方,沒想到現場看到了這麼多錦繡文化作品展示,在這樣古色古香的街道中,欣賞海南黎錦文化藝術,真是太賞心悅目了,有種獲得額外福利的幸福感。”遊客陳旭東高興地説。
百卉千華錦上添花。龍被,是黎錦中的精品,由單幅或多幅帶有織繡圖案的黎錦聯綴而成,黎族民間慣用於宗教祭祀與婚喪嫁娶,集黎族紡、染、織、繡四大工藝之大成,堪稱黎錦技藝巔峰之作。在海南省博物館舉辦的“海南龍被藝術大展”,是海南歷史上第一次精品龍被大匯聚,41件來自南海博物館、海南省非遺中心等11家單位及從民間藏家的藏品中遴選出來的黎錦精品——龍被精品與公眾見面,其款式齊全、題材豐富、紋飾精美、保存完好,滿足廣大觀眾對龍被歷史文化的藝術需求。
海南樂東黎族自治縣黎錦傳承人容春瑜的《龜壽紋棉被》在這次大展中展出,這條龍被花費了她1年的時間製作完成。據了解,製作龍被首先是先織好底料,再在底料上用絲線繡出花紋圖案。耗費的時間非常長,一般需要一兩年,非常艱辛。容春瑜説:“龍被圖案不一樣,代表寓意也不一樣。”
談•古老技藝煥發新生
海南黎錦具有極高的欣賞價值、研究價值,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為古老的棉紡織染繡技藝。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産司副司長李曉松表示,黎錦技藝是優秀的傳統手工藝,要因時而謀、因時而動、因時而進,奮發有為,利用非遺工作站、傳承人、黎錦讀本等載體,保護和傳承好黎錦技藝。
據了解,中央和省、市(縣)各級財政每年投入大量資金用於黎錦技藝傳承保護,目前海南全省各市縣有該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316人,其中省級30人,國家級3人,他們都是守護黎錦文化的一線踐行者。海南黎族妹子張潮瑛來自風景優美的黎鄉白沙黎族自治縣榮邦鄉,作為一名黎錦傳承人,她出入任何公開場合都喜歡穿著黎錦。
2016年6月,張潮瑛成立了白沙燦然黎錦合作社,主營設計和銷售黎錦工藝品,力爭讓更多人領略到海南黎錦的文化魅力。但合作社初期資金短缺、銷路不暢,困難重重。正當張潮瑛一籌莫展時,白沙黎族自治縣扶持專業合作社、開闢電商平臺銷售渠道等政策幫助合作社渡過了難關。2018年底,她開始借助新媒體平臺傳播黎錦,成為一名“帶貨主播”,穿著黎錦“跳”出了百萬銷售額。“借助新媒體的力量,讓更多人知道海南有一個熱愛黎錦,充滿活力的年輕團隊,跟緊潮流,何樂不為?”打開黎錦的銷路後,張潮瑛主要負責黎錦技藝的培訓、文創産品的研發設計和拍攝宣傳視頻。她希望黎錦的設計、品類都可以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改革,讓黎錦的文化元素被更多人接受和喜愛。合作社成立至今,培訓過60戶貧困戶,與合作社有固定合作的當地成員有20多戶,兼職合作的已經發展到200多戶。“只要有訂單,我的堅持就有意義!”張潮瑛説,“我希望通過努力,帶動身邊人把生活過得更好,同時也讓更多人愛上黎錦。”
“再時尚的設計也不能忘了民族文化的根本,擁有3000年曆史的黎錦是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不能忽視的。”海口經濟學院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老師鄒玉雪説,學校在2015年開設服裝服飾設計專業以來就將民族文化貫穿始終,在教學中開設了黎錦圖案的創新設計等課程,在創意課程中加入民族的傳統元素,讓傳統和時尚的結合契合當下的審美。學生們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在參加各類設計大賽時多以傳統黎錦等為出發點,進行色彩圖案的創新與應用。
海南省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廳副廳長劉成指出,海南省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三級名錄保護體系,舉辦系列專題活動擴大黎錦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打造“非遺+旅遊+扶貧”模式,實現了多贏。
據悉,此次文化周邀請的專家學者、企業代表及傳承人對《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保護髮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討論稿)》暢談了各自的看法和建議,共同為海南非遺保護工作的深入開展建言獻策。
論•文旅融合傳承創新
怎樣使瀕臨失傳的黎錦織造工藝得以繼承和發揚,走向五洲四海,增強海南本土文化自信?在本屆文化周“非遺傳承與創新”專題論壇上,嘉賓們毫無保留地暢所欲言,為非遺的發展之路貢獻智慧力量。
原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認為,要充分運用現代科技,對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和服飾製作進行創造性發展和轉化,開發文創産品,使傳統技藝煥發生機,引領時尚,走向國際。
海南省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廳公共文化處(非遺處)處長饒瓊娟表示,既要以政府為主,又要發揮好民間力量,利用新技術、新手段做好非遺的傳播。主動擁抱網際網路,借助新媒體力量傳播,是非遺、傳統文化向國際傳播的重要途徑。
黎錦如何更好地走向市場走進生活?黎錦技藝國家級傳承人劉香蘭認為,黎錦的圖騰等元素不僅可以點綴時尚服裝、包包、圍巾,也可以融入在隨處可見的壁挂、杯墊、床上用品、抱枕乃至生活裝飾品中。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符秀英用了6年的時間不斷走訪、調研、實踐,終於將龍被的織法、染色等工藝一一理順了。她説:“海南黎錦是寶貴的資源,‘繡娘’繡出來的工藝品卻很難提升附加值,為讓更多人喜歡黎錦和使用黎錦,需要政府、企業和傳承人形成合力,通過設計理念包裝提升黎錦産品的價值,才能使黎錦更好地走向市場,實現黎錦的傳承。”現在符秀英還常自費外出學習,在鞏固加強技藝的同時接收更多的外部資訊和先進理念。“龍被製作技藝不能再失傳了,我希望我可以把這項技藝毫無保留的傳承下去。”
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裘海索有個大膽的想法,未來可以在黎錦制度化保護形態下,嘗試引入先進技術,加大傳統黎錦服飾及周邊産品的生産,滿足更多人對黎錦産品的需求。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山東大學旅遊産業研究院院長王德剛認為,非遺可以通過舞臺藝術、景區、社區旅遊、旅遊商品等場景實現旅遊化,合理、有效地利用非遺,促進文旅融合發展,這才是真正對非遺的保護。
據悉,為更好地弘揚黎錦文化,海南黎錦先後亮相上海時裝周、中國國際時裝周、斐濟時裝周,演繹了一場民族風情與時尚元素交相輝映的時裝大秀,生動詮釋了黎錦技藝在保護傳承與創新的表達訴求。此外,黎錦多次走出國門,到英國、義大利、南韓、日本等國家進行展演,進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巴黎總部,向世界展示有著3000年曆史的黎錦技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活態遺産處代表提姆•柯蒂斯曾稱讚,黎錦工藝獨特精湛,風格古樸典雅,文化內涵豐富,是目前紡織手工藝中難度最大、文化品位最高的藝術品之一。
選·千年黎錦華麗嬗變
8月18日,黎錦及紋樣服飾創新設計徵集遴選活動啟動,經過三個多月,來自全國12個省市地區、及美國、英國526位選手參賽,徵集到設計作品共計522套1970件,經過三輪評選,評出金獎、銀獎等4個獎項,獲獎者26名,獲獎作品150件。
設計者以黎錦及紋樣兩大板塊為設計源泉。黎錦板塊通過傳統黎錦服飾創新,設計生成的黎錦服飾創新産品,包括黎錦女子服飾系列、黎錦男子服飾系列兩個系列;紋樣板塊包括海島沙灘服飾系列、潮流休閒服飾系列、秋·冬服裝系列、禪·茶服裝系列四大系列。其中,《黎繡新歌—全家福》《黎韻·禪心》2個系列作品獲得金獎;《清風明月》《黎錦旗袍》《禪茶黎味》《黎夢》4個系列作品獲得銀獎;《木棉kapok》《天上什寒》《黎錦繡海》等10個系列作品獲得銅獎。
海南省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廳黨組書記林光強表示,舉辦錦•繡世界文化周旨在貫徹落實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系統性保護,加強民族優秀傳統手工藝保護和傳承,持續舉辦系列活動,向世界傳播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産,助力海南自貿港和國際旅遊消費中心建設。
今 日 要 聞
MORE關 注 我 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