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全程機械化 農田“小塊並大塊” “水稻+”錢糧雙增
興安探索糧食生産可持續發展新路
近日,在興安縣崔家鄉舉辦的“靈渠有稻·崔家有約”首屆農耕文化開秧節上,稻田裏農機聲轟鳴,拋秧機、插秧機等來回穿梭,過去需要5個人勞作半天才能插完一畝水田的秧苗,現在僅需十多分鐘就完成了。
現代農業是興安縣確保糧食安全的底氣。種糧效益降低,青壯年勞動力外移,農民種糧積極性下降,耕地“非糧化”現象日趨嚴重……面對日益凸顯的問題,去年以來,興安縣圍繞“提質增效轉方式,穩糧增收可持續”主線,大力推廣糧油全程機械化生産,開展農田“小塊並大塊”“水稻+”錢糧雙增實踐,探索出一條糧食生産可持續發展的新路。
全程機械化提升種糧效率
“目前,合作社的水稻育秧、耕田、插秧、飛防、收割、轉運、烘乾、加工都可實現全程機械化。”在興安縣全新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唐新全告訴記者,該合作社在崔家鄉建成5000平方米的水稻全程機械化示範基地,無人機飛防作業服務區域已覆蓋到周邊鄉鎮、縣域,面積達3000余畝。
機械化設備進場,是實現農業規模化發展的關鍵。近年來,興安縣不斷加大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産和農機社會化服務推廣力度,建成4傢具有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産和服務能力的農機專業合作社。同時提升全縣農業機械裝備水準。截至目前,全縣有旋耕機431台、水稻插秧機165台、水稻直播機3台、無人機8台、烘乾機11台。該縣種植大戶、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水稻生産已全部實行全程機械化生産,一些水稻連片區域在政府或部門的組織下也實行了全程機械化生産,全縣每年實行全程機械化生産的水稻面積達6萬畝以上。
今年開始,該縣還創建1000畝雙季稻全程機械化生産示範片和1000畝“中稻+再生稻”全程機械化生産示範片,推動水稻“單改雙”和“一種雙收”,引導全縣水稻生産擴面增産。此外,旱作機械化水準也不斷提高,今年收籽油菜生産前期已實現了“機播—機防”,目前“機收—機烘乾”設備已配備到位。
“小塊並大塊”解決用地難題
農業機械化與農田整合相互促進。去年以來,興安縣選定基礎條件較好的崔家鄉毛家坪村和大山嶺村試點推行“小塊並大塊”整治,將毛家坪村258塊小田地整合變成了49塊大田地,大山嶺村210塊小田整合成有利於農業機械化生産的39塊大田。
崔家鄉黨委書記唐泓告訴記者,當時經過多方討論,最終探討出“確權確畝不確地”的整合法,引導和幫助農戶將分散的責任田集中整合整理後,將土地承包權轉變為股份,再進行集中流轉,不僅拓寬農民增收途徑,還實現農田平整、大塊,利於機械作業,推廣高標準農田建設。
“土地整合後,村民繼續按原有耕地確定的股份進行分紅,達到提升農業效益和提高農民收入的目的。”唐新全説,他的合作社接收農民流轉來的土地後,減少了田埂,拓寬了種植面積,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同時,使農戶土地經營具備一定規模,為農業現代化創造了條件,土地集中于農業大戶和生産能手,為提高規模化經營程度和生産效益奠定了基礎。
“水稻+”實現錢糧雙增
“種糧效益不高,興安的破解之法是‘水稻+’策略,提升土地效率。”該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22年,該縣高尚鎮糧食播種面積超過8萬畝,其中3萬畝推廣“水稻+秋馬鈴薯”“水稻+再生稻”“水稻+蔬菜”“水稻+鮮食玉米”等多種高效模式,農業産值輕鬆突破億元。“該模式具有水旱輪作、輕簡化綠色栽培、種田養地兼顧、錢糧雙增可持續特點,可實現畝産‘千斤糧萬元錢’。”
據悉,該縣在生産一季水稻的基礎上,再發展一季秋甜玉米,冬春種植白菜花,通過種田養地相結合,水稻、鮮食玉米、白菜搭配生産,實現了水旱輪作。此種植方式,在全縣年推廣面積達6萬畝以上。
今年,該縣結合實施《玉米綠色高質高效創建》項目,進一步加大推廣力度,在全縣10個鄉鎮7萬多畝稻田應用“稻米菜花肥”種植模式,並探索推廣“鮮食玉米+鮮食大豆”帶狀複合種植,進一步提升效益。甜玉米不僅為該縣日盛、黃冠等龍頭食品加工企業提供了穩定的原料,也帶動了飼料加工業的發展。目前僅高尚鎮就有秸稈加工廠9家,年加工量4.2萬噸,生産的青貯飼料深受養殖戶歡迎,除供應本地及賀州、柳州的養殖場外,還遠銷湖南、福建等地。
興安縣長韋遠明表示,興安縣一直將糧食安全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堅持做強特色農業,有效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目前已建成高標準農田2.5萬畝,完成糧食播種47.83萬畝、水果種植34.1萬畝、蔬菜種植29.78萬畝。(記者 李家健 通訊員 劉健 肖帆)
(責任編輯:曹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