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南丹突出鄉土特色,積極拓展“庭院經濟”
“方寸地”變成“增收園”
5月16日,南丹縣六寨鎮甲棉村村民龍小娟在房前屋後忙碌著。她忙著給辣椒施肥,給雞鴨準備“營養餐”。“種四季蔬菜,還養雞養鴨,一年全家買菜錢就省了5000多元。”龍小娟説。
像龍小娟這樣在房子周圍從事種植、養殖的家庭,在南丹鄉村隨處可見。近年來,該縣突出鄉土特色,提倡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商則商,充分利用“庭院+”模式,創新拓展“庭院經濟”增值增效空間,促進群眾就業創業增收。
庭院+微種養:犄角旮旯成為增收“聚寶盆”
“感謝政府為我們送來雞苗,還傳授飼養技術,我一定將這些雞苗養好,增加收入,做好示範。”近日,羅富鎮龍臘村村民莫仁丹接過政府贈送的雞苗,開心地説。
此次贈送雞苗活動是該縣今年的種養示範扶持項目之一。該項目按照“公司+合作社(家庭農場)+畜禽養殖示範場(戶)”的發展模式,採取免費發放雞飼料、雞苗等方式,引導群眾利用庭院空地發展特色産業,讓不起眼的“犄角旮旯”成為增收的“聚寶盆”。活動計劃在全縣11個鄉鎮發放雞苗4萬羽、雞飼料500包,價值49萬元,惠及農戶170戶,其中脫貧戶40戶。
近年來,該縣對具備發展庭院經濟條件的農戶,提供小額信貸、産業獎補和生産經營技術培訓支援,確保每戶獲得1項以上産業幫扶政策支援。截至目前,全縣發展長角辣椒、黃臘李、砂糖橘等“小菜園”“小果園”2290個,發展庭院小養殖戶4620戶,養殖瑤雞2.4萬羽、山羊9700隻、肉牛5200頭,帶動1700余人就業,年産值達4000余萬元。
庭院+微作坊:特色小院變身“致富園”
5月13日,在芒場鎮蠻壩村一處小院,鬱麗榮和她的家人正忙碌著淘米、蒸煮、釀酒。走進作坊,幾十個盛酒的大瓷壇整齊排列,酒香撲鼻而來。
鬱麗榮釀的米酒口感醇厚,慕名到她家購買的人越來越多。2022年,她家出售自釀米酒2000多公斤。在蠻壩村,像這樣的釀酒作坊有10余間,村民家中的“方寸院”成為帶動增收的“致富園”。
近年來,該縣依託已獲國家農産品地理標誌認證的特色産品,開發農産品加工作坊;依託民族傳統文化、服飾文化,開發紡織、刺繡、民族服飾加工作坊。截至目前,全縣依託本地特色産業發展油茶、辣醬等特色飲食、食品加工作坊400余家,發展紡織、刺繡、瑤服、苗服等民族服飾加工作坊100余家,發展銅鼓、陀螺、皮鼓等民族工藝作坊40余家,開辦文創産品生産加工作坊17家。
庭院+微農旅:村民吃上“旅遊飯”
城關鎮蓮花村是南丹苞谷李、黃臘李主産地之一。目前,該村種植黃臘李、苞谷李3000多畝、枇杷80多畝。每年一到花期,就吸引許多遊客到該村賞花打卡。村民楊昌均利用自家房屋辦起了農家樂,在自家100多畝的果園裏養殖瑤雞、土鴨,套種油菜花、黃瓜、青菜等,讓遊客體驗農耕、採摘樂趣,每年銷售特色水果和經營農家樂收入達50多萬元。
該縣依託白褲瑤、土司等傳統民族文化,通過白褲瑤年街節等特色節慶活動、綠稻花海等田園綜合體開發,發展民俗特色遊和鄉村生態遊,讓遊客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截至目前,全縣利用閒置庭院、閒置房屋、閒置空地發展民宿、農家樂、燒烤吧、小超市、美食店農戶400余戶,開發鄉村特色體驗72戶,帶動創業就業人數1000余人。
庭院+微電商:農産品實現“線上增值”
“這頭梅花山豬已餵養一年多,大概有200多斤,明天早上殺好送到縣城去賣。”一大早,陳梅就把在農戶家拍攝的梅花山豬圖片發到朋友圈,還把資訊轉發到幾個社區團購群,讓大家接龍購買。
在中堡苗族鄉,説起陳梅,幾乎是無人不曉。農戶家裏有土雞蛋、土雞、核桃等土特産,都可以聯繫陳梅幫賣出去。“通過‘原産地直銷+社區團購’的形式出售土特産,我一年收入有10萬元左右。”陳梅説。
近年來,該縣以“電商+待業青年”“電商+脫貧戶”“電商+返鄉農民工”等模式,引導未就業青年、脫貧戶以及返鄉農民工開辦網店,利用庭院設立快遞服務點、電商銷售點和直播帶貨點,通過網店、直播帶貨等方式推介、銷售本地特色農産品,讓更多農産品實現“線上增值”、更多家庭實現“線上就業”。截至目前,全縣發展電商微商546家、店舖833家,電商銷售從業人員4200多人。(記者 廖慶淩 通訊員 羅丹榮 李麟)
(責任編輯:曹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