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污水橫流、垃圾遍地、貧困落後”到“青山掩映、碧波輕蕩、風吹稻浪、瓜果飄香、紅色法治文化廣場、農家小院、民俗文化墻繪”,昔日“垃圾村”今日“美科渡”。
憶往昔,看今朝。大新縣雷平鎮佐安村科渡屯只是廣西打造法治鄉村的一個縮影。
鄉村治理不僅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治理體系中最基本的治理單元。以深入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為契機,我區不斷建立健全鄉村治理體系,加快法治鄉村建設,構建治理有效、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鄉村社會,保障經濟社會穩定發展。
打通法治為民“最後一公里”
“只有夫妻之間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家庭才能和諧,家和萬事興……”近日,天峨縣坡結鄉拉岩村“法律明白人”金先文到村民高某家宣講反家庭暴力。接地氣的法律講解讓高某夫妻解開心結,表示今後會和睦相處,共建和諧家庭。
在天峨,像金先文這樣奔走在基層一線的“法律明白人”有1672名,覆蓋全縣9個鄉鎮95個村(社區)。
廣西不斷完善健全鄉村公共法律服務體系,以民主法治示範創建“共治共用”,以法治服務“定分止爭”,持續夯實鄉村法治根基。
防城港市342個行政村(社區)實現“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全覆蓋,“三官一律”(法官、檢察官、警官、律師)進網格,為村級事務管理及基層涉農合同等領域矛盾糾紛提供法律意見和法律服務支援,全面提升村級幹部群眾的法律意識和依法辦事、依法維權能力。目前,該市已成功創建了3個國家級民主法治示範村(社區)、78個自治區級民主法治示範村(社區)。通過創建民主法治示範村,有效推進新時代鄉村依法治理體系建設,讓群眾有更多的安全感、幸福感和獲得感。
群眾的需求在哪,公共法律服務就覆蓋到哪。梧州藤縣圍繞組織建設法治化、黨員隊伍法治化、辦事決策法治化、基層治理法治化“四化”目標,在207個行政村搭建“法治便民超市”,築牢鄉村法治堡壘。兩年多來,各“法治便民超市”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提供法律服務6萬多場次,受教育群眾達80多萬人次。
優質服務惠民生,法律援助進萬村。廣西還針對法律援助需求主要集中在農村和社區的實際,完善村(社區)法律援助聯絡點,實現行政村全覆蓋,為農村留守老人、婦女、兒童和脫貧監測戶、困難群體開通援助“綠色通道”。去年以來辦理法律援助案件32193件,其中涉及農民9545件、未成年人7264件。
打造民族特色法治文化品牌
“大家共同反詐騙,迷霧遮眼要看穿;學習悟空辨真假,騙子難騙我的錢……”
4月21日,“壯族三月三·八桂嘉年華”盛大開啟,從首府社區到邊境村屯,從紅七軍發源地到劉三姐故里,悠揚的普法山歌回蕩在青山綠水間,傳唱著人們對法治建設的熱盼,也把法治意識、法治思維唱進了各族群眾心裏。
廣西因地制宜,堅持將法治文化建設與民族文化、非遺文化、傳統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法治文化品牌,用文化力量滋養各族群眾法治素養,推動全社會形成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
在來賓市忻城縣,縣司法局會同縣山歌協會,組建一支由12名山歌手組成的山歌文藝隊。文藝隊根據壯族群眾的喜好和山歌的韻律特點,將多部法律法規以及相關法律知識融入山歌,編寫成《民法大典》《普法山歌》等山歌普法節目單,深入鄉鎮進行巡迴演出,山歌不斷,普法不停。
“父老鄉親聽我言,人人都與法相連;反映訴求要依法,法律途徑來維權……”這首優美的侗族大歌唱出的法治音符在三江侗族自治縣富祿苗族鄉登曬村的天空飄蕩。
“我們經常與龍額鎮一同開展普法聯宣,運用雙語普法,群眾聽進去了,法律素質自然也提高了。”三江富祿苗族鄉司法所負責人説。
三江登曬村橫跨廣西、貴州兩個省(區),為促進省際邊界地區民族團結、經濟繁榮,登曬村以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為目標,以創建“民主法治示範村”為抓手,建立組織聯建、矛盾聯防、糾紛聯調、普法聯宣、法律聯援“五聯”工作機制,有力改善了基礎條件,帶領村民謀求發展、增收致富,成為團結、文明、守法、平安、和諧的黔桂邊界村寨民主法治典範,擦亮了民族法治文化特色品牌。
寧明縣結合邊境文化特色,打造國門流動法治宣傳品牌。“從1981年開始,走村串寨放電影、宣傳法治,覆蓋眾多邊境群眾!”全國最美志願者、寧明縣峙浪邊境愛民電影隊隊長韋柯自豪地説,42年來,他們三兄弟義務放映普法影片,並用群眾熟悉的語言傳播黨的聲音、國防教育、邊境法規、民族政策等,讓邊民在歡聲笑語中接受法治教育,培育出辦事依法、遇事找法的法治氛圍。
“內外兼修”繪就鄉村振興畫卷
5月13日,寧明縣寨安鄉那練村,革命紀念館升級改造工作正緊鑼密鼓進行。該村正在加速推進“紅色文化+鄉村旅遊”,引領群眾走富裕路。村黨總支部書記黃碧珊介紹,那練村是寧明縣紅色革命根據地,近年來,村裏堅持以紅色文化熏陶人、提升人,挖掘先烈的事跡,建成革命紀念館、愛國主義教育課堂、新時代講習站,培育“愛國、團結、英勇、爭先”的精神。
“那練過去有16人吸毒、小偷小摸多,近3年由亂到治、由治向興,得益於紅色資源啟發村民覺悟,依靠群眾力量治亂圖興。”黃碧珊説,那練村黨總支部獲得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村、廣西興邊富民示範村、自治區文明村鎮等榮譽稱號。
廣西以加強基層黨建為核心引擎,以“五治”融合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為方向,抓住關鍵、大膽創新,因地制宜探索鄉村治理的有效形式,巧妙地做到了“內外兼修”,不斷積累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紅利,助力群眾追求美好生活。
龍州縣把道德教化作為培育鄉村治理內生動力的重要方式,讓社會和諧穩定建立在較高的道德水準之上。上龍鄉新聯村甫茶屯,致富帶頭人潘振昌發動群眾入股籌集資金6萬元,投工投勞修建“紅軍”食堂、“紅軍”商店和“紅軍”服裝廠等,為遊客推出“紅軍餐”、出租“紅軍”服等服務,先後建成的紅軍雕塑、黨旗宣誓墻、紅軍路陳列館,打造的“農耕文化茶話室”“鄉賢廊”等平臺,讓村民精神風貌大變樣。
鄉村走向善治,既要因地制宜,也要增強農民參與的積極性。廣西用“小積分”激發群眾參與鄉村建設的“大熱情”。
“大崇村依託粵桂協作打造的‘龍布日出’文旅項目等,創新引入村級事務‘積分制’管理模式,將群眾參與鄉村治理的具體任務賦值量化,逐步走出全體村民共建、共治、共用的鄉村發展新路子。”隆福鄉黨委副書記韋冬慈介紹,兩年來,大崇村共為255戶農戶兌換山羊564隻,價值130多萬元。家底厚了,村莊治理水準、村容村貌改善、産業發展、鄉風文明、鄉村振興成效明顯提升。
防城港市大力弘揚新時代新風尚,274個行政村全部建立健全“一約四會”制度,鄉村精氣神煥發新活力。截至2023年第一季度,全市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1049家、家庭農場853家,“三品一標”綠色優質農産品達到70個。(記者 李賢)
(責任編輯:曹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