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跨越千里的愛心速遞

時間:2023-05-04來源 : 中國網-壯美廣西作者 : 黃巧花 黃奕榕 農超武 黃冠琪

2022“講好中國故事”創意傳播大賽廣西獲獎作品 二等獎

2022年3月15日這一天,湖北省十堰市竹山縣得勝鎮花竹村的夜晚涼風習習,氣溫相較白天驟降了十幾度,但陳迪華一家的心卻是暖融融的——在崇左、十堰兩座城市有關部門、愛心人士的幫助下,因精神障礙在外流浪25年之久的陳迪華終於回到了家,一家人苦苦追尋多年的“團圓夢”,終於得以實現。

陳迪華回家途中。左江日報社供圖

陳迪華的母親師光秀緊握著崇左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的手,含淚説道:“真的是太感謝你們了!謝謝你們從廣西那麼遠的地方送(陳)迪華回家……”。

崇左,地處中越邊境,距離湖北十堰1600多公里。在當時疫情防控常態化的情況下,為了使陳迪華儘快且安全的和家人團聚,崇左市救助管理站3名工作人員點對點,輪流驅車1600多公里,歷時24個小時,將陳迪華護送回家,上演了一場跨越千里的愛心速遞,彰顯了南疆大愛。

陳迪華回到家,與鄰居交流。左江日報社供圖

南疆有愛:流浪街頭在崇左得到溫情救助

1997年,陳迪華離家外出之前,只給母親留下了一句“我要出去掙錢養家了。”從此就與家裏人失去了聯繫,一晃就是25年。

沒有人知道,這二十多年陳迪華都經歷了些什麼。也沒有人知道,他是否還活著。

2020年9月22日,警方在扶綏縣城內發現一名流浪街頭的男子。他體態佝僂,眼窩凹陷,身形瘦削,渾身上下散發著難聞的氣味。

這人,便是陳迪華。

“你叫什麼名字?今年幾歲了?”簡單的問詢過後,警方發現陳迪華無法與人正常溝通交流,便協同扶綏縣救助管理站將他送到東羅鎮中心衛生院進行康復治療。

安置好陳迪華後,扶綏縣救助管理站立即聯合崇左市救助管理站,通過網路媒體和尋親平臺反覆推送尋親公告,同時還協同公安部門進行人臉識別、DNA資訊比對等工作,對他進行身份甄別,為他的尋親路助力。

但由於陳迪華走失年份太長,且相關身份資訊模糊,尋親就像大海撈針,最後都無果而終。

在2022年年初,尋親之路迎來轉機。

經過一年多的治療,陳迪華的病情逐漸穩定,他的身體和精神狀況也越來越好,逐漸記起了一些往事,有時還能説出一些零碎的身份資訊和家庭情況。

“在一次溝通中,陳迪華向工作人員説出了自己的名字——陳迪華,並自稱是湖南益陽人。我們立即請求警方協助查實,根據他的照片和只字片語與益陽市轄區內失蹤人口進行查詢比對。”崇左市救助管理站業務科科長趙德芳嘆道,“陳迪華的記憶出現了偏差,所提供的家庭住址資訊是錯誤的,導致我們始終沒有找到匹配的人員資訊。”

“沒辦法,我們只能從他曾提到的地址裏進行篩查,逐一查詢他這些地址具體在哪些省市,再繼續聯合公安機關進行查詢比對。”趙德芳説。

崇左救助站工作人員照顧陳迪華。左江日報社供圖

2022年1月5日,陳迪華的歸家之路初見曙光。

經過多番篩查核對,尋親線索指向了湖北省十堰市。當天,崇左市救助管理站辦公室主任黃明軍立即致電聯繫了家住十堰市的一位戰友,請戰友試著用方言與陳迪華通話,幫忙詢問他的身份資訊。

“可能是因為聽到了熟悉的家鄉話,他終於準確説出了自己家住十堰市得勝鎮。”趙德芳激動地説,幾經篩查,救助站最終將尋親範圍鎖定在十堰市竹山縣得勝鎮,並在第二天立即向十堰市竹山縣救助管理站發送了受助人員資訊協查表。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竹山縣救助管理站協查,終於找到了陳迪華的家人。

身份資訊確認後,何時能讓陳迪華與家人相聚成了救助站工作人員最大的心願。

那一頭,是祈盼親人早日歸家的親屬;這一頭,是思鄉心切,卻患有精神障礙的流浪人員。崇左市救助管理站的幾位工作人員毅然決定,要驅車千里,專程護送陳迪華回湖北十堰老家與親人團聚。

3月14日上午,崇左市救助站工作人員荊迎九、農家勝、趙德芳一行3人來到崇左市第二人民醫院,接陳迪華出院。

陳迪華面容白凈,還剪著一頭利索的板寸,整個人看起來與之前大不相同。但依然不善言語。

“你還記得家在哪嗎?今天我們就要送你回家了,想不想回家呀?”趙德芳柔聲詢問。

“回家,我想回家!”陳迪華微微點了點頭,無神的雙眼閃過一絲亮光,堅定答道。

崇左救助管理站護送陳迪華回湖北十堰。左江日報社供圖

千里歸途:驅車1600多公里,日夜兼程送你回家

“路途太遠,記得囤好泡麵和乾糧。不知道陳迪華會不會暈車,你們記得帶上幾個小桶,套好垃圾袋,以備不時之需……”回到救助管理站,荊迎九不停地叮囑同事們為即將啟程的“千里歸家路”做好準備,確保途中萬無一失。

荊迎九于2015年10月開始擔任崇左市救助管理站站長一職,近7年來,他一共參與救助過1145人,護送返鄉67人次,跨省接送25人次。

按理説,這次跨省護送對工作經驗豐富的荊迎九來説不會是什麼“難題”,但他仍有些顧慮。

“這次的跨省救助,是我們崇左救助站多年來行車護送路程最長,耗時最久的一次。”荊迎九説,陳迪華的老家距崇左1600多公里,到了十堰之後,還得聯繫十堰市救助管理站、竹山縣救助管理站幫忙引路,才能順利到達。

“在疫情防控允許的前提下,本次跨省護送我們將採取‘點對點’對接,使用專車護送,為了避免疫情傳播風險,中途也不會入住酒店休息。”荊迎九説。

護送車上,有兩個鼓鼓噹噹的大背包十分顯眼,上面貼著寫有陳迪華名字和救助編號的標牌。

“每位救助對象回家時,我們都會為他們準備好這樣的旅行包,裏面裝滿了衣物和食物等旅行必需品。”荊迎九笑言,“可不能讓咱們的‘客人們’空手而歸呀!

崇左救助站工作人員三人輪流驅車駕駛1600公里。左江日報社供圖

日影西斜,道路仿佛被鋪上了一層金麥色的地毯。3月14日下午6時許,在荊迎九、農家勝、黃明軍3人的陪伴下,陳迪華穿著嶄新的衣服,踏上了幸福溫暖的歸途。

護送車輛緩緩啟動,逐漸駛離崇左,一路北上。陳迪華幾乎一刻不停地盯著窗外,車窗上映著他清瘦的面容,眼神不斷閃爍,他似乎想用眼睛記錄下這一條來之不易的回家路。

為了讓陳迪華一家早日團聚,荊迎九、農家勝、黃明軍3人輪流開車,駛過重重高山,穿過平原與丘陵,星夜兼程。每隔兩三個小時他們才會在經停的高速服務區下車休息十幾分鐘,休整好之後便又繼續趕路。

“你累了就進服務區,換我上。”這是路途中荊迎九、農家勝、黃明軍3人之間最常説的對話。

除了相互體恤,一路上,他們更是對陳迪華關懷備至。

為了讓陳迪華坐得舒服,他們把中間相對寬敞的位置讓給了他,自己卻擠身在車輛的后座;午夜的服務區沒有熱乎的食物,他們把精心準備的自熱米飯留給了陳迪華,自己卻吃著乾糧……

“老陳,快!邁開腿,一起動起來!”3月15日上午7時許,趕了一晚上夜路之後,護送車在湖南省常德市黃土店服務區臨時停頓休整,一下車,荊迎九就伸了伸懶腰,在原地來回踢腿,並示意陳迪華跟著他一塊兒運動。陳迪華看著他滑稽的姿勢,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意。

一路上,像這樣的溫情瞬間還有許多。

“老陳,你先坐這,我們給你整點熱乎的。”“老陳,來,接著水,你該吃藥了。”……一聲聲“老陳”,一句句關切的問候,讓陳迪華與荊迎九、農家勝、黃明軍3人逐漸熟悉了起來。

彼時天濛濛亮,早風薄涼,可是這異鄉的早晨卻令人覺著格外溫暖。

崇左救助站工作人員照顧陳迪華途中飲食。左江日報社供圖

闔家團圓:離別二十五載一家人終再聚

舟車勞頓一晝夜,跨越了1600多公里,3月15日下午6時許,在荊迎九、農家勝、黃明軍3人的悉心護送下,陳迪華終於回到了故鄉。

落日余暉中,汽車在山路輾轉半晌,緩緩停在了花竹村村委會大樓前。隔著大老遠,就能看到有十幾位鄉親在路旁等候。

“你還記得我是誰嗎?”

“你這些年在外邊過得怎麼樣?”

……

一下車,陳迪華就被熱情的鄉親們團團圍住,似乎是因為“近鄉情怯”,他顯得有些緊張。

幾分鐘後,聽著熟悉的鄉音,看著以前的鄰居,陳迪華緊張的神情逐漸得到緩解,開始笑著點頭回應鄉親們。

鄉親們熱情地簇擁著陳迪華向他的家走去,沿著鄉間小道走了一會兒,再抬頭,就看到陳迪華的家人正站在家門口翹首期盼著他的身影。

一見到久未謀面的哥哥,陳迪榮便紅了眼眶,他快步上前,顫巍著手將陳迪華扶了過去。

“村裏通知我去看照片認人時,我簡直不敢相信。”陳迪榮聲音哽咽,這麼多年一直杳無音信,全家人最壞的設想就是哥哥可能早已不在人世了。

崇左救助站工作人員照顧陳迪華途中飲食。左江日報社供圖

終於見到了日思夜想的兒子,陳迪華的母親喜極而泣,她緊攥著兒子的手,久久不願放下。陳迪華一家激動地抱在一起,離散多年的痛苦與煎熬,在這一刻化成了滾燙的熱淚。

“一切的付出都值了!”看著陳迪華一家團聚一堂的場景,在場的工作人員們不約而同地相視一笑,不辭辛勞千里驅車護送,終於等到了最圓滿的時刻。

“真的太感謝你們了,如果沒有你們,我真不知道還能不能等到這一天……”師光秀緊握著荊迎九的手,含淚説。

荊迎九連連擺手説:“這是我們的工作,是我們該做的”。

夜幕降臨,“回家了,你要好好生活,好好照顧自己,記得按時吃藥,不要再亂跑了……”伴著未盡的叮囑,荊迎九一行向陳迪華一家告了別。

“感謝你們千里迢迢把陳迪華送回來,請你們放心,我們一定會把他安置好的!”花竹村黨支部書記李茂宏向荊迎九一行説道。

崇左救助站管理人員與陳迪華一家人合影。左江日報社供圖

依依惜別之際,陳迪華的母親再次握住工作人員的手,向他們再三道謝:“謝謝你們對(陳)迪華的幫助!感謝你們!”

汽車緩緩駛入夜色之中,懸挂于夜幕中的皎潔圓月溫柔地傾瀉下一片清輝,照亮了通向陳迪華家門口的那一條道路,也映出在路旁笑著與救助站工作人員揮手作別的陳迪華一家。

至此,這場跨越千里的愛心接力圓滿落下帷幕。(黃巧花 黃奕榕 農超武 黃冠琪)


【作品簡介】2022年3月15日,因精神障礙在外流浪25年之久的陳迪華在崇左、十堰兩座城市有關部門、愛心人士的幫助下,終於回到了家,一家人苦苦追尋多年的“團圓夢”,終於得以實現。這是一場跨越1600多公里的愛心接力,工作人員不遠千里送受救助者歸家,不畏艱難,跨省聯動甄別,體現了救助部門的責任和擔當。

【主創團隊】黃冠琪、農超武、黃奕榕、羅吉華、黃紹西

【申報單位】左江日報社

(責任編輯:曹洋)
文化旅遊 Cultural Tourism
文旅東盟 Guangxi & AS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