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左寧明縣海淵鎮發展庭院經濟助農增收促振興

時間:2023-04-14來源 : 中新網作者 : 陸鐵山 淩冰茹 楊麗

近年來,廣西崇左市寧明縣海淵鎮在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積極引導和鼓勵農村群眾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盤活房前屋後的空閒土地,發展特色種植、特色養殖、特色手工、特色農旅等多元化庭院經濟,拓寬增收渠道,將農家“小庭院”建設成增收“經濟園”,探索美化鄉村環境、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庭院+”發展新路子,助力鄉村振興。

探索實施“庭院+特色種植”模式,讓閒置地煥發新生機。海淵鎮結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作,推廣“三清三拆+堅果種植”産業發展新模式,動員群眾投工投勞,積極參與到拆除舊房、清理亂堆亂放雜物、清除房前屋後雜草竹根等拆舊復墾行動當中,整治“臟亂差”環境;同時,在清理出來的閒置土地上種植堅果,實現人居環境和群眾收入“雙提升”。截至目前,全鎮17個村(社區)137個自然屯共出動勞動力6000多人次,使用挖掘機、鏟車、清運車85台次,拆除危舊房、廢棄豬圈175間,發動群眾通過拆舊復墾種植堅果1040多畝。

探索實施“庭院+特色養殖”模式,靠“蠶寶寶”織就致富“新絲路”。海淵鎮馱零村利用庭院種桑養蠶,成為當地村民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目前全村種桑養蠶有118戶562人,涉及脫貧戶25戶71人。預計今年養蠶6批,每批經濟産值25萬元,全年總産值可達150多萬元,有力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去年我們家養蠶收入1.5萬元。今年計劃養蠶6批,預計年收入在2萬元左右。”馱零村脫貧戶鄧英霞説,她利用庭院養蠶,除了供兩個孩子上學讀書和生活開銷外,日子過得還蠻殷實。

探索實施“庭院+特色手工”模式,讓老手藝“編”出新生活。編織是海淵鎮馱鄧村村民每家每戶都會的一項生活技能。該村60多名婦女組團傳承傳統編織工藝,利用農閒時間在家編織人們日常生活需要用到的手工産品。“別小看這點手藝,編織好的籃子、筐子不僅能滿足家庭生活工具需求,還能賣出去增加經濟收入呢。”村民黃麗鋒説。據了解,僅靠編織工藝産品,馱鄧村每人每年可增加1000元左右的收入。

探索實施“庭院+特色農旅”模式,借荷花美景帶“活”農家樂。海淵鎮依託蔗園村千畝荷塘網紅打卡點資源優勢,在該村江底屯投資打造“荷塘月色”生態農莊,發展鄉村民宿旅遊産業。目前,已經配套開發建設團建區、燒烤區、露營區、文化驛站、農家樂、荷塘觀景臺等設施,預計今年5月荷花盛開時,生態農莊可開業迎賓。屆時,八方遊客可一邊觀賞荷花美景,一邊體驗農家快樂。

下一步,海淵鎮將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結合本地實際和特色資源,繼續在庭前院後下功夫,不斷豐富庭院經濟類型,積極探索有效模式,打造特色亮點,將庭院經濟打造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引擎,助推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提升、農民增收致富,以紮實舉措繪就美麗鄉村新畫卷。

(責任編輯:沈曄)
文化旅遊 Cultural Tourism
文旅東盟 Guangxi & AS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