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鼓敦實,其聲低沉,舞者居中,掌控著舞蹈節奏;
公鼓瘦挺,其聲鏗鏘,舞者合圍,踩著鼓點,頓、顫、轉……
兩鼓和鳴,其聲悠遠。
在金秀瑤族自治縣,瑤族黃泥鼓舞從古老的祭祀盤王活動中走來,走上舞臺,走進校園,走出大瑤山,走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擴展項目名錄。
1月11日,金秀“文化進萬家”非遺展演活動中展示的《黃泥鼓舞》節目。羅午鈺 攝
2019年2月6日,在國家級“非遺”黃泥鼓舞傳承基地──金秀下古陳屯,村民跳黃泥鼓舞歡度新春佳節。高如金 攝
近日,金秀春暖花開,遊客漸旺。記者跟著旅遊熱朝,實地探訪這項國家“非遺”項目的魅力。
聖堂山腳下,離縣城約2小時車程的坳瑤聚居村寨六巷鄉六巷村古陳屯,這裡是金秀瑤族黃泥鼓舞的發源地。年過六旬的盤金海蒼髯絡腮,這會兒正閒坐家中擺弄幾面黃泥鼓,琢磨著黃泥鼓舞的動作。他是自治區級非遺項目瑤族黃泥鼓舞代表性傳承人,燙金的證書挂在堂屋的墻上,甚是顯眼。
“難得你來一趟,我給你展示一下黃泥鼓的聲音。”他選了一面公鼓,在菜地旁摳到一塊黃泥,用水和成糊狀,取一小撮塗抹在鼓面中心。“嘭——噠——”其聲鏗鏘,定音完成。接著,他便展示了黃泥鼓舞的幾個代表動作:持鼓、擊鼓、跳躍、轉身……
墻上還有一張照片,他得意地展示給記者看。照片中,他身著坳瑤支系的傳統盛裝,左手擎起黃泥鼓,騰躍的同時右手擊鼓。
“瑤族人民跳黃泥鼓舞祭祖、祈福,這個習俗從古就有了。”盤金海介紹,但是一直以來,會跳黃泥鼓舞的人很少,像他這樣的舞師逐漸老去,年輕人卻不屑于學。所幸,隨著黃泥鼓、黃泥鼓舞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知之習之者漸漸多起來。當地鼓勵對“非遺”項目活態傳承,讓黃泥鼓、黃泥鼓舞綻放新時代的生命力。
2022年5月31日,金秀金田小學學生正拿著長鼓奔向操場做課間操。羅偉才 攝
(責任編輯:曹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