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文化和旅遊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鄉村振興局共同組織開展的2022年全國“非遺工坊典型案例”公佈,我區3個非遺工坊入選,分別為南丹縣鳳珍藍靛染布非遺工坊、柳州彩雲苗藝商貿有限責任公司非遺工坊、三江侗族自治縣清花錦繡文化傳承有限公司非遺工坊。這些非遺工坊,努力探尋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之路,將民族文化織入美好生活,為鄉村振興“錦上添花”……
白褲瑤繡娘繡布忙。南丹縣鳳珍藍靛染布非遺工坊供圖
瑤族藍染 添亮白褲瑤風采
在南丹縣的白褲瑤聚居地,至今仍保留著較完整的民俗文化,其獨特的白褲瑤服飾流傳至今。作為瑤族的一個支系,白褲瑤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為“人類文明的活化石”。
南丹縣鳳珍藍靛染布非遺工坊負責人黎鳳珍是土生土長的白褲瑤人,也是國家級非遺項目瑤族服飾的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她自幼跟隨外婆和母親學習白褲瑤服飾製作技藝,熟練掌握紡紗、浸染等全套36道製作工序。
為了更好地傳承白褲瑤服飾的製作工藝,2018年,在當地婦聯、民宗局的幫扶下,黎鳳珍創建了鳳珍藍靛染布坊。2020年,在當地黨委政府支援下,設立了南丹縣鳳珍藍靛染布非遺工坊,包括“鳳珍藍靛染布坊”“朵努手工坊”“白褲瑤染坊”3處就業車間,業務遍及南丹縣八圩、裏湖2個瑤族鄉。
“我們主推土法染布、主打白褲瑤服飾製作,並通過加強自身技藝、組織群眾參與培訓和代加工、設立非遺研學基地等形式開展非遺助力鄉村工作,成品銷售給當地群眾、遊客以及博物館,累計帶動110名脫貧戶婦女居家就業。”黎鳳珍説道。
為發展壯大作坊經營,工坊以“作坊+合作社+銷售部+公司”的模式,大力發展白褲瑤族服飾的製作、租賃、銷售、展示、體驗等業務,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將具有民族特色的白褲瑤服飾、手工藝品銷往區內外,逐漸形成一條白褲瑤服飾市場化創業發展之路。
“90後”的黎秋億是黎鳳珍的女兒,她幫助母親經營非遺工坊,並探索創新路子:“我們現在有了一些景區訂單,一些高校還將我們的手工坊設為非遺文化定點研究點,每年都派學生來研究學習。”
為使獨特民族文化更具普適性,黎秋億從傳統手工製作拓展到文創産品生産,他們創新性地將白褲瑤服飾製作中的藍靛染工藝,用於背包、枕頭等現代物品之中。由黎秋億設計創作的抱枕、帽子、耳環等産品,既保留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又適應了市場需求。
“我們還和桂林理工大學藝術學院等專業機構合作,組建瑤族服飾文化研究團隊,致力於非遺技藝傳承、文案整理與策劃、文創産品研發、拓展銷售渠道等,希望我們白褲瑤服飾文化煥發新的生機活力。”黎秋億説道。
苗繡傳承人研討繡藝。柳州彩雲苗藝商貿有限責任公司非遺工坊供圖
融水苗繡 “錦繡華衣”展風姿
2017年冬天,苗族刺繡傳承人李伊園隨團到倫敦參加“中國傳統手工藝文化英國行‘傳承匠心·百年繡夢’”時裝秀活動,身著民族盛裝的她與苗族繡娘走上T臺,演繹了在苗山裏傳承千年的苗繡技藝,讓海外觀眾了解到來自大苗山的民族文化魅力。
從小耳濡目染苗繡技藝的李伊園,有機會從苗山登上國際舞臺,讓她倍感民族文化的珍貴,堅定了傳承苗繡的信心。回到融水苗族自治縣後,李伊園加大了苗繡傳統手工藝的傳承與保護力度。2018年,由她負責的彩雲苗藝非遺工坊成立,工坊通過傳統技藝研究、苗族刺繡技能培訓、産品設計、展示展銷等形式以非遺助力鄉村振興。
“我們以‘創新促進傳承’為經營理念,通過‘工坊+繡娘+項目’的靈活就業模式,實行‘計件為主+效益+産品提成’的薪酬模式,弘揚苗族傳統刺繡文化、發展當地特色産業。”李伊園説道。
據不完全統計,4年時間裏,該工坊開展公益性技能培訓人數達600多人,共吸納近百名當地留守婦女作為製作苗繡的“繡娘”。通過訂單帶動繡娘居家靈活就業,實現“背著娃,繡著花,護著老,養著家”的目標。
“苗族是‘百節之鄉’,苗族服飾是少數民族服飾中的‘錦繡華衣’,苗繡有著繽紛的色彩、豐富的繡法,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和適用性。”在李伊園看來,需要賦予傳統苗繡新的生命力,讓苗繡走上現代生活的舞臺。她將苗繡製品融入現代元素,涉及包包、服飾、挂飾、玩具等,形成苗族服飾、苗繡文創公文包、苗繡文創配飾等幾大系列上百個品種,滿足不同受眾需求。
“融入現代生活市場,單靠産品傳承依然存在局限。非遺傳承需要讓它處於被需求的狀態,這樣傳承和延續就會自然而然的發生。”李伊園一直在實踐中思考,探尋多元渠道開發新業務。她將苗繡與地方文旅融合,在融水鎮苗家小鎮、夢嗚苗寨、風情苗鄉等基地設立線下展銷體驗店,開拓研學文旅路徑,讓更多人體驗苗繡文化,5年間,研學人數達3000多人。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李伊園希望工坊在初具規模的企業管理體系中更上一層樓,今後連繡娘都有標準化的課程去授課,也希望八桂非遺在“一盤棋”發展中形成一定規模的産業鏈,讓“錦繡華衣”在百花園中綻放。
侗繡培訓其樂融融。三江侗族自治縣清花錦繡文化傳承有限公司非遺工坊供圖
侗族刺繡 巧手開闢振興路
簡約大方的立體圖案,寓意美好的刺繡産品……侗族刺繡曾作為中國—東盟博覽會的禮品贈送嘉賓。“當年母親趕制侗繡作為東博會的一件禮品,如今越來越多婦女加入侗繡隊伍之中,侗繡越來越被更多人看見,非遺得以良好傳承和發展。”三江侗族服飾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覃桂珍説道。
覃桂珍出生於三江侗族自治縣一個侗族刺繡世家,這一刺繡傳承之家在當地頗有名氣。她的母親韋清花是侗族刺繡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2016年,新生代侗繡傳承人覃桂珍以母親名字創辦了清花繡坊。2018年,在母親帶領下成立了三江清花錦繡文化傳承有限公司非遺工坊。
“我們採用‘企業+基地+傳承人+繡娘’的模式,通過以企業帶頭、基地培訓、傳承人帶動,繡娘生産的方式,靈活帶動當地留守婦女居家就業。”覃桂珍表示,自工坊成立以來,他們在當地同樂、良口、老堡、林溪等鄉鎮開展繡娘技藝提升培訓班,累計培訓人數達2500多人。獨創用侗繡工藝巧妙地將侗族傳統民俗與現代藝術融為一體,培養了一批刺繡研究專業技術人員和熟練掌握技藝的繡工隊伍,帶動300多人靈活就業。
在政府相關部門的牽線搭橋下,該工坊與香港企業達成訂單協議。根據訂單需要,組織繡娘製作,給當地繡娘帶來可觀收入。遵循著這樣的發展模式,截至2022年9月,工坊建檔繡娘達226人。2020年,工坊與蘇繡傳承大師開展“結對子”活動,通過將侗族刺繡技藝融合蘇繡技藝,開發“柿柿如意”等産品,帶動了50多名繡娘居家就業。
“我們引導侗寨繡娘發展侗族刺繡、織錦等‘指尖經濟’,多渠道拓寬非遺産品銷路,讓侗族婦女在家門口就業創業,實現顧家、傳藝、振興‘三不誤’。現在工坊向規模化發展、專業化經營、規範化管理道路邁進。”覃桂珍説道。
如今,母女倆致力於侗繡的傳承、推廣與創新。覃桂珍根據市場需求,將侗繡融入現代生活,探索線上銷售渠道,吸引年輕消費者關注。同時,參加中國進出口博覽會、中國非遺博覽會等,將侗繡精品帶到博覽會展銷。
“今後我們將發揮‘非遺+’效應,緊扣時代發展脈搏,延伸‘非遺’就業工坊發展鏈條,推動實現與多元産業銜接,探索工坊與其他産業共建格局,努力開闢‘錦繡振興路’。”覃桂珍滿懷希冀道。(記者 林雪娜)
(責任編輯:曹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