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被譽為“翰林村”的武鳴區葛陽村深挖歷史文化富礦為鄉村振興賦能
葛陽書院“變身”閱覽室向學生開放
日前,在武鳴區太平鎮葛陽村葛陽小學文化墻邊,老師正領著學生學習劉定逌優秀詩集,遊覽和校園僅一墻之隔的葛陽書院,陶冶性情,開展新學期的學習教育第一課。
重新翻修後的葛陽書院。本報通訊員 梁挺 攝
葛陽村擁有葛陽書院、文昌閣、祠堂和戲臺。自清康熙後,葛陽村曾出進士1人、舉人12人、貢生33人,民間有“武緣(今武鳴)六十貢,半數在葛村”之説。該村因文脈資源豐富,被譽為“翰林村”。近年來,武鳴區將葛陽村打造成文化勝地,把優秀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結合起來,延續歷史文脈,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歷史文化遺産,同時賦能鄉村振興。
進士劉定逌是該村歷史文化名人。劉定逌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上京參加會試、殿試,賜進士及第,任職翰林院編修。後因不滿朝中權貴弄權,30余歲回鄉講學,造福桑梓。他曾于葛陽書院、陽明書院、桂林秀峰書院等廣西多所書院講學,直至80余歲去世。葛陽村人世代秉持著“耕為本務,讀可榮身”的生活信仰。前些年,為使後代能更好地傳承劉定逌的精神,村裏決定重修葛陽書院。葛陽村“兩委”積極向上級爭取資金,全村老百姓踴躍捐款,完成了葛陽書院的重修。
如今,葛陽書院同葛陽小學、葛陽村委連成一體,相得益彰。葛陽書院作為當地小學的閱覽室向學生開放,每天有很多學生聚集書院看書學習,陶冶情操。當地村民和慕名而來的遊客也常常攜兒帶女到此遊覽。得益於每年豐收節及文藝活動的舉辦,村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不斷得到滿足。
“目前,全村大學生人數超過230人。村裏不少青年不甘人後,到外面創業經商打拼磨礪,其中5人還創辦了企業,劉定逌文化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傳承。”葛陽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劉炳芝高興地説。
在優秀的傳統文化浸潤下,村民群眾群策群力,互幫互助,鄉村文明蔚然成風,大家手牽手發展産業,共同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近年來,武鳴區深挖葛陽村歷史人文富礦,賦能發展潛力。前幾年,武鳴文聯在葛陽村成立了南寧市第一個村級文聯服務點——太平鎮文聯葛陽工作站,以及全區首個村級書畫攝影院葛陽書畫攝影院。此後,一批批沾著露水、帶著泥土氣息的作品不時從這裡誕生。
鋻於從葛陽村走出去的有不少清廉官吏,武鳴區紀委監委也在該村創建基層廉潔工作站精品示範點,深入挖掘本土傳統廉政佳話等廉潔文化資源,講述廉潔故事,讓清廉之風吹進千家萬戶。此外,武鳴區早些年就佈局打造一批旅遊特色村作為武鳴旅遊促動鄉村振興的示範點,葛陽村就是其中之一。(記者 盧麗婷 通訊員 方海仕 盧美菊)
(責任編輯:曹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