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港南區採取有力舉措激活鄉村發展動能——
示範帶動 共治共用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雖然是隆冬季節,走進貴港市港南區東津鎮石連村衝口屯,仍可看到綠水青山與村落人家交相輝映的美麗鄉村畫卷。衝口屯通過“確權確股不確地”改革,實現了“小塊變大塊,荒地變良田”,被評為自治區鄉村振興改革整合優秀試點村。
農戶正在採摘廣藿香。
港南區委書記陶建全介紹,該區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政府引導、群眾主體、示範帶動、共治共用”的原則,積極深化鄉村振興改革,採取多種有力舉措激活鄉村發展動能,涌現了東津鎮石連村、新塘鎮山邊村、橋圩鎮新華村等一批亮點特色村屯,鄉村建設生機勃發,今年還被評為“自治區鄉村振興改革整合工作先進縣(市、區)”。
守住防返貧底線
“如果沒有你們的幫助,真不知道如何挺過這個難關!”近日,東津鎮萬垌村村民梁某對來訪的該鎮紀檢監察幹部感激地説。原來,該鎮紀委書記岑月梅和萬垌村黨支部書記在走訪農戶中發現,梁某愛人因疾病手術花去了10多萬元,術後仍要長期服藥,而且還有3個小孩在讀書,家庭經濟立即變得沉重起來。
岑月梅第一時間將情況反饋給鎮民政和扶貧部門,經再次核實認定,梁某存在返貧或致貧風險。經過村級評議、公示等程式後,梁某被納入返貧動態監測戶,每月獲得1175元低保補助。在岑月梅跟蹤下,梁某一家教育、醫療等問題也得到了解決,取得相應保障。
港南區區長殷崇勇介紹,該區健全監測幫扶機制,築牢防返貧致貧“堤壩”。全面加強監測存在返貧致貧風險人口,落實第一時間核查、每月“線上”篩查、定期走訪調查、每半年全面排查機制,做到早發現、早預警、早幫扶。整合各類幫扶資金,建立産業扶持、就業幫扶、貧困助學、健康保障、兜底保障和綜合幫扶六項防貧政策,盯緊致貧返貧風險戶對症施策。比如,今年8月1日起將穩定脫貧人口和監測對象納入醫療救助報銷範圍,監測對象可通過傾斜政策使住院合規費用報銷比例達到90%、門診特殊慢性病報銷可達80%。另一方面,強化穩崗就業,加大內拓外輸力度,完善就業幫扶措施,促進脫貧人口穩崗就業,切實提高工資性收入。
今年以來,港南區發放産業以獎代補資金2200多萬元,惠及6925戶脫貧戶和監測戶;發放教育類補助2083萬元,受益3.5014萬人次。充分發揮金融幫扶在産業發展中的作用,發放小額貸款2172.5萬元,惠及脫貧戶(監測對象)449戶。累計發放跨省就業、域內勞務補助394.88萬元,惠及1.3530萬人,開發鄉村公益性崗位安置脫貧勞動力1617人,認定就業幫扶車間59家,吸納脫貧勞動力502人;脫貧人口外出就業規模2.1886萬人次,完成全年目標任務數107%。
打造特色主導産業
當下正是中藥廣藿香的採摘期,位於木梓鎮木梓村的自治區中藥材高品質發展示範基地,10名務工人員正進行採摘、搬運、晾曬廣藿香。基地運用玉米套種廣霍香栽培技術,廣藿香獲豐收,預計畝産在1噸(幹貨)左右,總産值預計500萬元。該基地可為村民帶來50萬元左右的收入。
冬季也是馬蹄豐收季節。田垌裏,村民挖開厚厚泥土,滾圓的富硒馬蹄就露了出來。港南區屬於富硒土壤集中區,近年來該區大力發展馬蹄種植,如今有4家專業合作社、95戶種植大戶,帶動460戶農戶種植馬蹄。該區通過選派鄉村科技特派員,對馬蹄種植的選種、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治等加強技術指導,種出的馬蹄不僅個頭大、品相好,而且清甜脆口,深受消費者青睞。近期,該區1.3153萬畝馬蹄喜獲豐收,預計産量可達4.8824萬噸。
小龍蝦是港南區近年來大力推進的又一項特色産業。該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李國梁介紹,該區科學謀劃稻蝦産業發展,結合旱改水改造稻蝦田,目前建成稻蝦田1.2萬畝,投放小龍蝦種蝦近10萬公斤,投放澳洲淡水龍蝦蝦苗870萬尾。
港南區把培育特色産業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舉措,強化産業帶動,提高銜接資金投入産業發展比重,圍繞稻蝦、富硒稻、中藥材等增收産業,積極落實産業幫扶政策,增加脫貧人口經營性收入。積極推進2.3萬畝稻蝦綜合種養、5000多畝荔枝龍眼品改,蔬菜、水果、中藥材持續增長;大力發展食品深加工,揚翔公司“新食記”預製菜産業走在自治區前列;新增自治區級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區2家,建成各級特色農業示範園區250多個,成功舉辦自治區農業産業發展集體調研現場活動、自治區秋季糧食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控現場會。
創新鄉村治理體系
身穿紅馬甲,拿著手機和記事本,12月26日一大早,江南街道南山社區專職網格員陳麗娟就開始在微信群留言了:“您好,我是社區網格員,最近天氣轉冷了,在家要預防一氧化碳中毒,注意開窗通風。”陳麗娟説,作為一名專職網格員,就要做到知百家情、解百家難、暖百家心,心無旁騖解民憂。
網格化管理激活基層治理新效能。港南區大力推行“紅格善治工程”,按“城鄉有別”和“兩類四級”的要求,劃分綜合、專屬兩類和大、中、小、微四級網格,劃分鎮和街道大網格9個、村和社區中網格172個、村民小組或小區小網格3343個,在主要城區江南街道以30—50戶劃分微網格684個,在企業、學校等單位區域劃專屬網格446個。小、微網格全部採用高清實景地圖劃格,網格劃分精準到戶。
同時,探索“政務微信+普通微信群”管理模式,網格員不必下載App,只要居民加入普通微信群便可使用事件上報、資訊採集等平臺管理功能。在全區小微網格建立由“網格長(員)+包聯幹部+居民”參加的網格微信群,發動每戶居民至少1人入群,每個群至少有1名幹部協同管理。目前,該區已建小微網格居民群4300多個,入群居民達16萬多戶。通過微信群轉發黨的二十大精神、疫情防控、平安建設等宣傳動員資訊150多條,答覆群眾防疫、反詐等諮詢問題2萬多人次,為群眾解決道路安全、環境整治、生活噪音等熱點難點問題180多個,助力網格排查和化解矛盾糾紛500多件,化解率99%以上,進一步暢通了政群聯絡,提升了網格的動態管理能力。(記者 唐正芳 通訊員 姜慧花 甘益江)
(責任編輯:曹洋)